在芙蓉江与天楼山之间的狭长陡坡地带,是正安县芙蓉江镇所在地。这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建的乡镇,在历经阵痛徘徊,历经艰辛探索之后,一路走来,开始擦亮属于自己的产业名片,步履坚实地前进在小康创建的路上。 阵痛徘徊
芙蓉江镇原来名为俭坪乡,2013年11月更名。这里曾是一个问题不断的乡镇。事情的起因得从1992年正安县建镇并乡撤区说起,芙蓉江镇属新建之列,原定集镇所在地为简家坪,那里曾经自发形成一个小集市。后来,县里考虑到在离县城只有5公里的芙蓉江河畔新建集镇,更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上报省里获得批复,这在简家坪掀起了轩然大波。开工建设新集镇期间,简家坪老老少少上千人前往芙蓉江畔阻工,并推倒了所有建筑机械设备。而芙蓉江河畔的保龙村群众,却燃放鞭炮庆贺,这更加激起简家坪群众的对立情绪,他们筹措经费集体上访。到1998年,矛盾进一步升级。现年72岁的老人简世双,是当年“集镇选址争夺战”的亲历者之一,他回忆说,6年多时间,简家坪的村民都在为集镇选址一事纠缠上访,无心完善基础设施,无心谋求产业致富,整个简家坪人充满了对政府的怨恨愤懑,干群关系一度降至冰点。
因为折腾,世纪之交的芙蓉江镇并没有展露出新千年该有的气象,一个个致富项目,一项项优惠政策擦肩而过。
艰辛探索
岁月可以冲洗纷争,淡化怨恨。群众逐渐认识到,折腾永远没有出路,把精力放在发展产业上,才会缩短与其他乡镇的距离。
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党委政府决定发展核桃产业,认为芙蓉江镇的土质、光照、气候等自然条件均适应核桃生长,且核桃产品供不应求,市场潜力巨大,可以作为支柱产业来抓。芙蓉江镇把示范点选在了群众基础相对较好的俭坪村长扁组,“七人领导小组”随后建立。这七位农民是该村民组40余户农户推选出来的“领导”,“领导”们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不但带头栽种核桃,还积极参与四在农家建设,很快,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核桃产业见效慢,需要6至8年才能进入盛果期。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农民当前增收问题,急待解决。
芙蓉江镇主要负责人把目光定格在高粱这一短、平、快产业上。“因为是订单种植,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解决了,种植高粱的积极性就高了。”俭坪乡长扁组村民陈建伟说。
“我们家单高粱一项,一年的收入就将近4万元。另外,我还有24亩核桃,进入盛果期,单核桃一项,一年就有20万。”陈建伟对未来充满期待。
到2013年,芙蓉江镇高粱种植已达10000亩,收购高粱200万斤,产值600万元,人均增收1200元。这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66元,增长24%,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希望之路
“现在看来,当时县委政府把政府建在洋渡的决策是正确的,那里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简世双老人在片刻的激动后平复了心绪。如今,村里的道路硬化、村卫生室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等,干部们都尽心尽力。
2012年以来,道安高速、务正高速相继开工建设,芙蓉江镇境内,两条高速交汇,道安高速在该镇境内长6.6公里,务正高速在该镇境内长11.9公里,共征地2200余亩,房屋拆迁150余户,炮损房屋300余栋,坟墓搬迁1000余座。
“如此大的征地拆迁量,芙蓉江镇历史上绝无仅有。为防止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干群关系破裂,芙蓉江镇采用‘晨集中、午调度、晚汇报’的工作模式,夜访村寨,召开群众会多达100余次,集中化解矛盾纠纷,做到了‘零上访’。”镇党委书记张邦国说。
谈到当前正积极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张邦国说,芙蓉江镇围绕“三最”,即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最急”上见真情,在“最怨”上改作风,确保边学边改,立竿见影。
在刚刚闭幕的芙蓉江镇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镇长陈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4年,芙蓉江镇将突出城镇化战略这条主线,夯实农村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民生事业这个关键不放松,齐抓共管,努力培强高粱、核桃、野木瓜、茶叶、乡村旅游五大产业,努力实现“芙蓉江明珠、产业示范带、旅游休闲区、城区后花园”的奋斗目标。
从大乱到大治,从民心失落到民心重聚,芙蓉江镇在破茧成蝶中翩翩起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