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丹徒历史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徒区

丹徒建县前的隶属,据现存最早的宋、元镇江志考诸传记,春秋时属吴,名朱方。吴亡属越,越亡属楚,更名谷阳。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六国,废分封,置郡县。三十七年,有观天象者说谷阳地方有天子气,始皇命赭衣徒三千凿京岘山东南垄,以败其气,遂改谷阳为丹徒。
汉高祖六年(前201),封其从兄刘贾为荆王,号荆国,丹徒为其属县。十二年,英布叛乱杀刘贾,高祖平乱后,将原刘贾封地改封兄子刘濞,更名吴国,丹徒县属吴。景帝三年(前154),刘濞反,兵败国除,丹徒县属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国除,属会稽郡。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十三县置吴郡,丹徒为十三县之一。
三国吴大帝嘉禾三年(234),改丹徒为武进,属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废毗陵典农校尉置昆陵郡,改其属县武进为丹徒。
怀帝永嘉五年(311),昆陵郡改称晋陵郡,县仍属之。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丹徒县划属南东海郡。梁改南东海郡为兰陵郡,陈复改为南东海郡,皆领丹徒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丹徒县并入延陵县,移治京口,属蒋州。十五年置润州,延陵县属润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废润州,属江都郡。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置润州、丹徒县,丹徒属润州,均治京口。太宗贞观元年(627),润州属江南道,领丹徒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两道,润州属江南东道。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润州为丹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置浙江西道,改丹阳郡为润州,丹徒县属浙江西道润州。德宗建中元年(780),合浙江东西两道为浙江东西道。次年赐号镇海军,领润州,丹徒为润州属县。
五代时,润州及丹徒县先属吴国,后属南唐。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全国为十五路,丹徒县归两浙路润州管辖。此后两浙路几经分合,丹徒县属两浙西路润州。徽宗政和三年(1113),升润州为镇江府。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分全国为11个行中书省,镇江府升为路,丹徒县属江浙行中书省镇江路。
明太祖丙申年(1356年即元至正十六年),镇江路改江淮府,不久改镇江府,辖丹徒县不变。
清初,改南京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丹徒县属江苏省镇江府。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镇江。至咸丰七年(1857),丹徒县隶属太平天国天京省镇江郡。
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建道,丹徒县直属省辖。3年,改属金陵道。17年废道,直属省辖。改丹徒县为镇江县,仍属省辖。次年,江苏省会迁于镇江。
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降日,于南京建伪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还都南京,镇江县一直属省辖。

公牛科技(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