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陡山古村落:从明清穿越而来

家乡区县: 湖北省红安县

 几百年来,红安陡山古村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开始。吴氏祠堂,如一枚永不磨灭的印章,在大别山的土地上留下坚强与拼搏的痕迹。这里是鄂东大地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这里是风光秀美,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亲笔题书的“开国天官里”;这里是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陡山吴氏宗族儿女魂牵梦绕的故乡。

村口吴氏祠堂高高的檐角上,口大的风铃被吹得叮当作响。阳光将祠堂的青墙蓝瓦、龙头鱼尾的飞檐拉成长长的影子,气势恢宏。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先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陡山村村委书记吴长松说,陡山古村是先祖留下的宝贵财富。

以吴氏祠堂为中心,附近的陡山湾、谢家湾都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清一色的雕花条石砌墙,大青砖砌墙,一律的高石台阶。屋上一律拱斗飞檐,屋檐下画有龙凤人物和各种吉祥图案,可以称得上是民清建筑的“活化石”。

作为整个古建筑群中最为显眼的地标,吴氏祠堂享有“鄂东第一祠”的美誉。该祠坐南朝北,砖、石、木结构。三进院落,面阔五间,四合院式布局,主体建筑由前幢观乐楼、中幢拜殿、后幢祖宗殿组成,三幢之间有庭院相隔,廊庑相连。进���堂,无处不在的石刻木雕,件件皆精品。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当属观乐楼下两丈余长的楼檐木雕,雕刻再现了光绪初年武汉三镇景象,古朴典雅的黄鹤楼前千帆竞发,不远处的集市里人头攒动,士子凭江远眺,商贩高声叫卖。

“所有木雕都是清末两湖地区最具盛名的木工班子黄孝帮的杰作。”吴长松告诉记者,吴氏祠堂的木雕艺术在湖北省民间雕刻中属上乘水平,经常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氏祠堂始建于清朝乾隆28年(1763年),由吴氏族人合资兴建,后毁于大火;时隔100多年,于同治10年(1871年)重修,不料再遭火灾;光绪28年(1902年),一对在外经商的吴氏兄弟牵头,举全族之力,集资万两,耗时两年,终于建成了留存至今的吴氏祠堂。

 我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吴姣,正在参加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我为我的家乡黄冈市红安县代言,小伙伴们支持下哦.

个人主页:http://wm23.cn/wujiao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7555256.html

吴姣(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