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邻习水县仙源镇、重庆市綦江县石壕区,南接本县楚、北抵新夜郎乡、华山乡、胜利乡合并置。镇人民政府驻地夜郎坝距县城约52公里,海拔560米。共辖26村委会,242村民小组。总面积148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6万亩,总户数5420余户,总人口2.35万人。 夜郎坝为唐、宋夜交通要道。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撤夜郎县后,仍为交通要道。明初,驿道改出松坎后,沦为农村集镇。街道呈折尺形,青石板鱼脊形街道。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交错,属中山丘陵峡谷盆地地貌。河流溪沟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夜郎河纳南北7条溪流,灌溉方便,气候温热,夜郎坝号称五龙场,曾为县内双季稻栽培区。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烤烟、花生为主;林副特产有柑桔、木材、竹笋、天麻、生漆、油桐、茶叶、棕片等;矿产资源有煤、铁、石灰石。7个村通电;4个村通公路,里程约12公里。有产值10万元以上的煤厂3间。 文物胜迹较多。纪念李白谪贬夜郎的遗迹有太白坟、太白泉、望月台、百碑台,有宋墓杨八坟、宋代木攀首领赵泰、播州夷族杨光荣墓(俗称“太白坟”),夜郎宋墓群、七孔石崖墓、陈天官墓、王正儒、大屋土司衙门遗址、狮子山夜郎县城遗址、铧尖山土炮及战场遗址。
夜郎历来是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必经之路。从古至今,中原通往西南地区的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是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进入贵州、云南,即由陕西进入四川的茂州、松潘,经泸州、西昌到贵州和云南;二是由武昌、长沙、沅陵经新晃进入贵州和云南。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番阳令唐蒙上书说:“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武帝令唐蒙为中郎将,带领将兵千人,辎重万人,从符关进入夜郎(今贵州安顺)修建道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进军夜郎时才将道路修通。 汉代到唐代,进入贵州、云南的驿道是由四川通过的。元明清通往贵州、云南的驿道是通过湖南进入贵州的。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月,“遣官修治湖广至云南道路”。 清代的云南官路属官马南路,路线由北京起经正定府、开封府、武昌府、长沙府,再经贵阳府到云南府。北京到长沙、贵阳、云南府的距离分别为1721公里、3667公里和3936公里。“东来荆楚行将尽,西去黔滇路转长”。新晃能够成为中原进出西南地区必经之路的原因在于:在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交错之地,形成了新晃通向贵州的氵无水河谷阶地,这一河谷阶地就成了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咽喉要道,才使从古至今的驿道、商道、国道、铁道,都在此发展演变而成,比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还早1000年的西南丝绸之路,20世纪70年代初期修通的湘黔铁路,高速公路过此地。 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古夜郎目前所在地址:中国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镇(夜郎故都之竹王城,即唐朝大诗人李白流放之地) 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地多雨潦、少牲畜、无蚕桑,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蜀地的枸酱等土产,常经夜郎运到南越。西汉初,竹王多同兴起于遯水(今贵州北盘江),自立为侯。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抚多同,并于元光四至五年(前131~前130)在其地置数县,属犍为南部都尉。汉对西南夷的经营从此开始。元光六年,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驿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马相如等又奉使宣抚。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听调遣,乃于翌年发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设牂牁郡(治今贵州关岭境)与夜郎等十余县,同时暂存夜郎国号,以王爵授夜郎王,诸部族豪酋亦受册封。西汉末,夜郎王兴与钩町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战。河平二年(前27),牂牁太守陈立杀夜郎王兴,夜郎国灭。夜郎立国共三四百年。建夜郎国者究系何族,众说纷纭,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传世贵州古彝文经典<彝族世系>有“彝族天生子,多同来抚育”,“多同权威高,多同天宫主”,“祖宗变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记载;传说多同亦称金竹公,可见彝族视多同为祖先。又据,今在威宁县出土的汉代陶器上有刻划符号四十多个,其中二十八个一般认为是古彝文,果然如此,则汉代贵州西部已住有彝族先民,并具较高文化,夜郎国或即为彝族所建。按夜郎及其附近诸部落自战国时代以来便与秦、楚、南越诸地有贸易关系,至西汉成为汉郡县后,日益受到汉文化影响,中原的钢铁制品、手工业品、生产工具与灌溉技术等都很快输入夜郎地区,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挖掘的很多汉墓中的遗存足资证明。但这些遗存同时证明一部分土著习俗文物也遗留了下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