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通僰
秦孝文王时(前250年)李冰任蜀郡守,领兵沿江南下开发岷江下游。李冰用“积薪烧岩”之法拓宽航道,并辟山修通了通往宜宾的道路,使今宜宾与蜀郡各地直接沟通。当时宜宾为僰人聚居区,这条通僰之路,就称为僰道。后这条道路一直修至云南曲靖,绵延2000余里,又因路宽五尺许,称“五尺道”。从此僰人聚居之地正式纳入秦国蜀郡治理之下。旧时宜宾皆奉“川主庙”,即为崇念李冰开发之功的缘故。
水毁僰道城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武宗会昌二年(824年)七月某日,僰道城因马湖江(即金沙江)大水而荡圮。水头高百丈,有州人2000余被洪水漂没,州衙被水冲之后,陷深10丈余之处。10多天后,洪水退尽,僰道城除大石遍布外,别无一物。后戎州与僰道县治遂同时迁设于江北(今岷江北岸旧州坝)。
蒙军攻叙
南宋末年,蒙古实施“图蜀灭宋”战略的一部分。蒙军先后五次攻陷叙州,战争长达20年之久。自南宋理宗年间(1241年),蒙军攻陷叙州开始,前四次都是大肆搜杀掳掠后引军离去,度宗咸淳十一年(1275年)五月,蒙军最后一次进攻叙州,六月,叙州安抚使郭汉杰献城降元。
平“九丝蛮”
明王朝镇压宜宾世居少数民族“都掌蛮”,即僰人的战争。战事自万历元年(1573年)三月开始,明军先后攻陷凌霄山寨、都都山寨,九月攻陷僰人大本营九丝山城。次年又继续进剿,聚居九丝山一带的僰人几被斩尽杀绝,少数生者或逃亡或隐姓埋名。这支古老的少数民族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大西军攻占宜宾城
明末张献忠起义军战事之一。明崇祯末年(1644年)十一月开始,张献忠大西政权先后三次攻陷宜宾城。战争前后延续8年之久,因大西政权失败最终未能占领宜宾城。
石达开进军宜宾城
太平军战事之一。清同治元年九月二十七日(1862年11月18日),太平军将领石达开率主力从贵州镇雄分兵五路直奔筠连,欲夺取宜宾渡江北上。在连克筠连、高县和宜宾县双龙、横江后,战事呈胶着状态。1863年1月起,太平军转入守势,至月底,石达开率残部渡横江河退入云南。太平军进军宜宾,损兵4万。
宜宾辛亥革命
1911年9月“成都血案”后,宜宾各地在同盟会员的组织领导下,举行群众性武装反清起义,成立了川南革命军。12月叙州府宣告独立,5日成立“川南军政府”,标志着清王朝在宜宾的统治的结束。12月21日,新政权遭滇军镇压失败。
宜宾P分校
大革命时期,中共宜宾特别支部的代号,是遵照中央通告建立的中共四川地方党组织。P为当时共产党的代号,P校为中共党组织。1925年底,宜宾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特别支部曾两次召开P、Y校(Y校为大革命时期团组织的代号)联系会议,商讨党团组织发展工作。1926年1月30日,由Y校书记曾润白召集P、Y两校同志会议,遵照中央121号通告,成立中共宜宾特别支部(简称特支),票选郑佑之为书记。中共宜宾党组织正式成立,宜宾特支直属中共中央领导。
川南游击纵队
1935年2月,中央指派徐策、余泽鸿等组织成中共川南特委,同时组成川游击纵队,牵制敌军配合中央红军迂回黔北和渡江北上的行动。5月以后,川南特委改组为川滇黔边区特委,川南纵队改组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转战三省边区20余县。1936年6月,与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会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在边区进行艰苦卓绝地斗争。1937年春归于失败,余部分别在云贵边境坚持斗争到1947年。
日机空袭宜宾
抗日战争中,宜宾城多次被日军飞机空袭。从民国28年1月10日,至民国33年12月20日,宜宾城先后发出空袭警报257次。日军飞机飞临宜宾上空共13次,计轰炸6次,机枪扫射1次,盘旋窜扰6次。6次轰炸中,共出动飞机112架次,投弹1180枚,炸死同胞120余人,炸伤130余人,炸毁房屋180多间。
宜宾城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初,解放军二野16军、18军先头部队兵临宜宾县外围。宜宾的中共党员和革命工作者积极组织迎接解放的斗争。与共产党早有联系的国民党22兵团中将司令、72军军长郭汝瑰于12月11日正式通电起义,宜宾和平解放。16日,解放军18军54师全面接管宜宾旧政权。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宜宾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宜宾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