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举行了反清起义,清政府先后调动二十四万军队攻城,江阴人民浴血奋战,守城八十一天,击毙清三王十八将,清军死伤过万。在江阴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此役,10万江阴百姓面对24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衣大炮,血战孤城,抗清81日,击毙清军7万5千余人,亲王3名,大将军18名,最后城破,屠城,无一人降,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后世传纪对江阴的评价:“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此言甚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寇数万人,重挫了清寇锐气,钳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并不少见。明成祖入定南京,武将皆已臣服,只有文臣方孝儒虽诛十族亦不肯为篡位者拟诏书。文人们的英勇行为是不能用利益得失来解释的,因为他们心中有儒家忠义的信念。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在于那些关于心性的空谈,而在于对忠义廉耻的追求。怀有忠义廉耻之心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儒家。明清之际的文人,在拼死抵抗失败以后亦不忘著书立说,以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并图唤醒国人。
如果你听听过《扬州十日》的话,那你请不要忘记我们江阴的《江阴的屠城》。因为她要比《扬州十日》更悲壮、更能体现我们江南儿女的血性。
每当我走过或来到我们江阴的祝塘镇东池家巷时,心头总有流落出一些莫名的敬仰和悲怆之意,因为有埋葬着2.7万多具死于清兵屠刀之下的江阴城内军民尸骨的万骨茔。走到这里时常会浮现那一幅一幅如歌如泣画面;走到这里我心中总会由衷的感召到一种力量,一种民族大义的情结,因为这里在我心中不只是你们所说的“万骨茔”,一片坟地,她像一座历史的丰碑,更象一种精神,一种我们江南儿女的性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