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目前可能也是其唯一的强势道路),就是大力扶植旅游业。我敢说,至少在现阶段,要想发展经济,贵州省只有狠抓旅游业,拼自己的特色旅游路线,吸引国内国际千千万万的旅游者,同时吸引大批资金。
其实即使这样,从自然角度上说贵州仍然处于劣势。它虽然是喀斯特地貌大省,但是没有像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那样在国际国内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特色喀斯特地貌景点。同样,虽然是山地省,贵州没有黄山、庐山那样著名的山。虽然从整体上而言,贵州省的全景还是相当壮美的,但是起比较分散且没有代表性,难以形成旅游风景点(区),对自然风光的浏览也比较杂乱,旅游价值不是很大,甚至难以给人以直接的视觉享受。
当然就其溶洞而言,还是很有开发价值的,但是鉴于人们对其了解不深,开发起来难度较大,而且其吸引的客源范围也是相对有限的。(开发岩洞尤其是著名岩洞可以其旅游业发展的一条思路,只是需要艰辛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够确定其开发的价值如何。)
那么,贵州的旅游业,只有依靠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发贵州,就需要开发其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其人文景观的优势带动其自然的优势,进而发展贵州有自己特色的原生态文化旅游形式。
众所周知,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孕育几十个少数民族及其多元的文化。其地形的差异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在不同地域、不同高度、不同谷地之间分布着不同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村落。而不同的少数民族(含汉族)村落又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民族文化,同一民族之间也有不同的文化表现,正如物种和种群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种不同的族群也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增添了多种色彩。比如,苗族虽然在界定上都属于“苗族”,但从服饰标准上细看来还有短裙苗、长角苗等分支,当然从其他标准上也有其不同的分类。也就是说,在贵州几十种民族的大框架下还有个民族内部不同的地域文化,与贵州的自然生态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由此足以看出贵州在民族文化方面是占尽了优势。
贵州省因为山地不利于发展经济,现代化在贵州崎岖连绵的山地上难以起航,所以贵州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现在也一直是中国最为贫穷的几个省区之一。但是贵州的“财富”恰恰是这种落后状态所赋予的。也就是说,因为落后,贵州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现代化的劫难,保留了较为自然较为古老的多民族文化,它的文化停留在自然生长自然革新的状态上,并没有受到外界过的干预,是一种原始的朴实的文化。因为落后,贵州保留了很多古朴的风貌,其人文之“纯”是其他省市区所不能比拟的。各民族的习俗、文明和生活方式足够给人以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感,而不是那种受过沾染,或者带有浓重城市气息,脱离其原始状态而游离于其地域特征之外的文化氛围。
就以贵州省东南部的都柳江流域为例。它沟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村落,连接起了好几个民族文化圈,各民族的文化交织成线,由都柳江串联起来,水族、侗族、苗族、瑶族和汉族村落沿河而居,各民族人民和谐生活,发展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自然人文地域特点。它们创造了一种鲜为人知但是具有很大价值的文化财富,维系了人类社会的特殊的人文形态。都柳江一地就足以让游客留连忘返、数日不忍归去,在民族多元文化精神的净化和陶冶中获得独特的旅游教益,这无疑给生活在压力和躁动中的城市人一次解脱、提升和纯化的机会。
贵州极具异质性的传统民间文化是最有吸引力的资源。在人文资源上下大手笔,贵州可以开拓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文化旅游兼生态旅游的道路,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给人们创设心灵和文化的异度空间,才是贵州发展经济的捷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