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

家乡区县: 郑州市登封市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与白马寺、相国寺、风穴寺一道,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寺”。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此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08年)开始,印度高僧勒拿摩提、菩提流支、菩提达摩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禅学的发展,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
隋朝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会昌年间,唐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法如禅师、慧安、灵运、同光等皆驻锡少林寺。新罗国僧慧昭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入少林寺习禅多年,公元八三零年回国建玉泉寺,圆寂后谥号“真鉴国师”。进入宋朝以后(公元10世纪),少林寺开始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
1312年(元皇庆元年),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2000人左右。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据明万历九年(1581年)王士性《嵩游记》,此时少林寺僧人达到“八百余僧”规模。
清代诸帝亦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少林寺僧人白天照常经课坐禅,夜间坚持在少林寺最隐蔽的后殿——千佛殿,习武不辍,以至大殿地面因长期练功发力形成陷坑,至今遗迹仍存。从清朝白衣殿壁画和文献记载,少林功夫在清朝以来,仍维持着很高的水平。
1928年军阀混战,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殿、法堂和钟楼等建筑被毁于一炬,许多珍贵的藏经、寺志、拳谱等烧成灰烬。
1982年后,国家为方便中外文化交流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重建,现已形成以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西方圣人殿为主题的嵩山少林建筑群,使千年古刹焕发出新的光彩。

 

Crystal_JI(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