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财经》
孔子认为,要想成为身居高位的管理者,一定要先学习做人的基本素质,而 不是只执著于技术技能型工作的学习。如果管理者做法得当,四面八方的老百姓 就会投奔而来,哪里用得着管理者自己去种庄稼
《论语?子路第十三: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他出生于贫苦家庭,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经在季氏家臣冉 求处任职。孔子在周游列国重新回到鲁国后,比孔子小 36 岁的樊迟正式拜孔子为师。虽然他很有谋略,也很勇武,是孔门弟子中的佼 佼者,唐宋的时候还被追封为侯,但在孔子眼中,樊迟似乎算是比较笨的。而恰恰是比较笨的樊迟、曾参,继承了孔子的衣钵,教书育人, 为孔子的身后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文大意如下: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又请教怎样学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了。孔子说:“这个樊须,真是一个志向浅薄的小人啊!管理者提倡礼节,百姓就会以敬待人;管理者办事合理,百姓就会服从; 管理者讲求信用,百姓就会说真话。如果管理者这样做,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
乍一看,孔子对弟子樊迟的请教很不耐烦。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干农活,孔子很不感兴趣甚至很看不起他,让他去找会干农活的 农民去学习。等他离开之后,孔子还在其他学生面前批评樊迟,说他不务正业。实际上,在这则故事里,孔子要告诉学生的是,要想 成为身居高位的管理者,一定要学习做人的基本素质,而不是只执著于技术技能型工作的学习。
被误读的孔子
这个故事常常被后人误读,后世很多知识分子没能理解孔子的本意,只是紧紧抓住孔子不提倡弟子干农活,断章取义地理解为管 理者就应该不识五谷,不干粗活。结果自身修养没能提高,还落了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下场,连自己也养活不了。这也招致后人的 一些谩骂,骂孔子、骂儒家养了一帮寄生虫。
事实上,为了谋生,孔子曾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机会就学习,终于自学成才,成为 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他这样贬斥樊迟,只是有些恼火樊迟的舍本逐末,就好像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先生创办了黄埔军校,本意是培 养军官,非要有个人去问蒋介石校长,我想学习农业,不被骂才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