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创业如探险

家乡区县: 龙泉驿区

历史的PK台总是把话语权交给笑到最后的人。二十年前,在深圳火车站和一群年轻的民工一起,扛上150斤的玉米包搬来摔去的那个33岁的“不像民工模样”的人,今天把他开心的笑容印在一本大32开本的传记封面上。

他就是王石。就连当年被在住地楼下电器修理店顺口叫上跟他去搬运玉米的那个18岁的农村少年,也早已经跟王石混得有头有脸的了。

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

1983年,王石32岁了。

他还在彷徨。怀揣一颗“法国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翁于连一样的个人拼搏的野心”,窝在广东省外经委,每天工作,读书,学英语,日子平淡无奇。但是,他“不甘平庸”,“好表现”。不过,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以后他“表现的舞台”有如此之大。

1983年春天,王石的岳父在深圳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住过的东家夫妇,来广州探望岳父,这一对从前多少有点土气的农民夫妇带来的不只是他们家的土产,而是他们身上的“洋气”:丈夫穿着台湾产的浅灰色夹克,老婆烫了个大卷发。没有这样的样板更说明问题的了:转瞬之间,深圳到底发生了什么?王石要去看看。

1983年5月7日,在王石的生命中是一个重要的标记。这一天,他乘广深铁路抵达深圳。当他看到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般的深圳,“兴奋,狂喜,恐惧的感觉一股脑涌了上来,手心汗津津的”,强烈地意识到这块尘土飞扬的土地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一切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第一个站点,深圳特区发展公司(简称特发)。

但是,做什么呢,不知道。

一天,王石去蛇口的路上,看见高高耸立着几个白铁皮金属罐,那里面储藏着玉米。美国大陆谷物公司与深圳养鸡公司合资的饲料生产企业——正大康地,需要大量的玉米。广东不产玉米啊,经打听,玉米来自美国、泰国和中国东北。其中来自东北的玉米却不是直接从东北运来的,因为解决不了运输。

神秘的命运开始造化王石了。

他找到正大康地,说他能解决运输,他可以组织来玉米,“你们要不要?”

“要!马上就可以签合同!”

第一单,一个大单。

不过,王石还并不知道东北和深圳之间的运输情况,是巨大的诱惑使他硬着头皮往前闯。

经过两三通打问,确定了广州海运局的海运。

于是,玉米生意开始了。

特发公司立即设立了一个“饲料贸易组”,组长王石,独立核算。

玉米到了,“饲料组”需要一个组员。楼下的无线电装配车间,拉出来一个又瘦又小,像个童工的小伙子,他叫邓奕权,他成了王石的第一个员工。

第一次30吨的玉米生意成交。

三脚猫abu(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