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新址)坐落在县城以北两公里处钟鸣山下。穿过停车场,站在友谊桥上,可见胡耀邦题写的馆名“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镶嵌在高高耸立的牌坊上。 牌坊上装有不锈钢大门,大门两侧新建警卫室、售票室和纪念品商店。进大门平台两边建有接待室和办公室等。第一个平台处建有一卧碑,卧碑坊镌刻着白求恩和柯棣华的浮雕头像,下方刻有用中、英文对照的白求恩、柯棣华生平简介。在甬路两侧,有用图案绿化、美化的平台,供游人休息和观赏。拾级而上,站在108级台阶上,回首南望,整个县城尽收眼底;放眼百里,定州开元寺塔远在天际隐约可见。馆区内雪松参天,桧柏挺立,更有鲜花绿草,景色宜人。1995年,纪念馆被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唐县是革命老区,又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生前工作、战斗和以身殉职的地方。为了弘扬白求恩柯棣华精神,增进中加、中印人民的友谊,1971年在县城建起了小型白求恩纪念馆,1982年,在馆内增设柯棣华事迹展,故易名“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随着馆藏资料的丰富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纪念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1984年3月,胡耀邦同志来唐县参加植树绿化活动时,亲笔题写了“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馆名。同年11月,中央拨专款建设新馆。1986年11月,新馆落成。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省、地领导从北京、石家庄和保定赶到唐县,参加白求恩纪念馆揭幕仪式。加拿大驻华大使葛汉,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代表团团长詹姆斯•克里斯塔克斯,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馆长玛格丽特•埃文思以及白求恩的亲属等11人,专程前来参加揭幕仪式。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42),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的一个牧师家庭。1916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成名以后,得到了一些很荣耀的头衔:皇家外科学会会员、自治领养老金及国家健康部顾问、圣心医院的胸外科主任、美国胸外科协会五理事之一。他青年时代当过伐木工人,卖过报纸,烧过锅炉,和劳动人民有着广泛的接触。他积极投身于工人阶级的斗争行列,热烈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1935年,在蒙特利尔,秘密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西班牙战争爆发,他率领医疗队奔赴前线,抢救反法西斯战士,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于1938年初,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帮助抗日。先后在武汉、西安和延安受到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同年6月,转赴晋察冀军区,担任军区卫生顾问。他不怕艰难,巡回医疗,率队东征,战地救护,卫生检查,编写教材,讲课授技,组建模范医院,创办卫校。他不畏艰苦的生活环境,奔走在崇山峻岭,出入于枪林弹雨,同边区军民并肩战斗。他不辞劳苦,为边区群众送医送药,防病治病,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医疗技术,满腔热忱地为抗日军民服务。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摩天岭前线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后感染中毒,抢救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病逝于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 白求恩同志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同晋察冀军民同甘苦,共患难,他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态度,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绍拉普尔镇。1936年,在格兰特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印度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使柯棣华自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不合理压迫的坚强性格。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柯棣华响应印度国民大会的号召,放弃报考英国皇家医学院的机会,志愿报名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远涉重洋,来华援助抗战。1938年9月,抵达中国,先在武汉、重庆等国统区工作,后拒绝国民党要员的劝阻,到达延安,为抗日军民服务。1940年6月,来到晋察冀边区,任白求恩学校外科教员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在晋察冀留下了数不清的动人故事,被边区军民誉为“第二个白求恩”。他忘我地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之中,始终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他积极参加战地救护,致力于八路军的医疗工作,对伤员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他和当地人民亲如一家,为老百姓疗伤治病,从不收取报酬,人们亲切地称他“老柯”;他关心政治,注重学习,踊跃参加党的整风运动,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终因癫痫病反复发作,抢救无效,于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在唐县葛公村逝世,年仅32岁。柯棣华是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