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
梵净山(Mount Fanjing),原名“三山谷”,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得名“梵天净土”,国务院于1986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荣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单位之一。
梵净山位于中国贵州铜仁市的江口县、印江自治县、松桃自治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1986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单位,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一道景观。
地理位置: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三县边境,方圆达六、七百里,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顶(梵净山老山)2494米,新金顶(新山)2336 米。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对高度达二千米),它不仅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而且还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
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这里留下了10至14亿年前形成的奇特地貌景观:孤峰突兀,断崖陡绝,沟谷深邃,瀑流跌宕,亿万斯年的风雨侵蚀,雕琢了老金顶附近的高山石林峰群,诸如“蘑菇石”、“老鹰岩”、“万卷书”、“将军头”等,鬼斧神工,惟妙惟肖,妙趣天成。新金顶更是孤峰高耸,直刺云天,金刀峡将新金顶从峰顶至山腰劈为两半,唯有一线峡谷援铁链可攀,其上峡顶飞桥相连,险峻至极。立足峰顶,时而千里风烟,一览无余;时而云瀑笼罩,佛光环绕,变幻万千,神秘莫测。梵净山“集黄山之奇,峨眉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古人因其“崔嵬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故称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动植物
梵净山山势高峻,山体庞大,形成了“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点和动植物分布带,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据科学考察数据显示,梵净山有生物种类2601种,其中植物180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17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植物总数的43%;动物80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动物总数68%。
梵净山“国宝”级的珍稀动植物以黔金丝猴和珙桐最具代表性。黔金丝猴为梵净山所特有,其数量比大熊猫还少,被誉为“世界独生子”。珙桐则是恐龙时代的古老植物,曾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后由于地质与气候变迁,珙桐在地球上几乎消失殆尽,但在梵净山地区,至今仍有十余片大面积的珙桐分布。每当春未夏初,奇特而美丽的珙桐花纷纷开放,仿佛群群白鹤翩飞于林间。这种中国特有的古老植物被外国人命名为“中国鸽子花”,誉之为“北温带最美丽的花朵”,被作为名贵观赏植物移植到欧洲。
在梵净山脚下的印江县永义乡,有一棵30余米高的巨型紫薇,是唐朝传下的树木,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树龄,但生长仍然极为茂盛,每年开花三次,每次颜色各不相同,被当地人奉为“梵净神树”。它已被列入中国珍稀名木古树目录,是为“中国紫薇王”。在梵净山盛产优质茶叶的团龙村,有一株古老的茶树,经专鉴定,其树龄在在65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人工定植茶树,被称为“中国茶树王”。
梵净山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物种“基因库”,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引起中外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六、七十年代,政府组织专家多次进行大规模科学考察。1978年,梵净山被正式划为贵州省自然保护区,1986年,升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
山名沿革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当时,唐政府已在梵净山西麓设立“思邛县”(唐开元四年<716年>设,今贵州印江县)。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因唐“思邛县”而得名,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又因金顶孤峰突起,形如饭甑,故称“饭甑山”。又因明代该山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为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大灵山”。
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如镜一般,称“石镜”或“月镜”;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万国九州之影悉现于石镜中,故称“月镜山”(陈鼎《黔游记》,康熙十年,1672年)。又因新金顶超然卓立,故又称“卓山”。(康熙年)《贵州通志》云:“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胜概,无逾于此;访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通用“梵净山”,而“饭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传于民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