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街南口的楼匾写有“津门故里”四个字,喻示着今日天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使人产生“思古之幽情”。
这条街上有一座古庙,原名叫“天妃宫”,后改为“天后宫”。因此庙门以北的一段街,叫宫北大街;庙门以南的一段街,叫宫南大街。
地理位置 折叠
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隅东门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长687米,宽5米,系商业步行街。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现已修复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参观旅游项目
旅游景区 折叠
古文化街是中国天津市南开区的一条由仿中国清代民间小式店铺组成的商业步行街,原为以天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
南大街”和“宫北大街”,是天津最早的文化、宗教和商贸聚集之地。目前,古文化街北起通北路,南至水阁大街,全长687米,宽5米。2011年,天津市规划局将这里纳入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定名古文化街历史文化街区。
古文化街的“皇会”,也是一个遐迩闻名的传统活动。"皇会"最初叫"娘娘会"。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宫”海神娘娘的生日。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倡仪,在海神娘娘诞辰之前出会4天,即农历三月十六日送驾:将海神娘娘和眼光、子孙、斑疹、送生娘娘的头像,送到闽粤会馆天后殿供奉;十八日接驾:将这5位娘娘的木像接回;二十日和二十二日“出外散福”:抬着5位娘娘的木像沿街游行,接受人们的香火。这就是最初“娘娘会”的活动。每逢此时,民间的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路过天津,一时高兴,提出要看“娘娘会”。当时,乾隆皇帝的船停泊在三岔口。各会从船前经过,尽力表演,各显其能,精彩纷呈,博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其中,乡祠挎鼓表演出色,乾隆皇帝赏给4名鼓手各一件黄马褂;鹤龄会唱得最好,乾隆皇帝赏给4名鹤童各1个金项圈。乾隆皇帝还“娘娘会”的组织安排大加称赞,赏给2面龙旗。从此以后“娘娘会”身价倍增,易名为“皇会”。
乾隆、嘉庆年间以来,“皇会”越办越红火,声势越来越大,各会依次出游:净街会,负责将街道打扫干净;门幡会,将“天后宫”海神娘娘的历代封号写在大幡上,组成仪仗队簇拥;太狮会,仿照“天后宫”大殿前两个石狮的样子,做成两个木头狮子,抬着保驾;挎鼓会,由十三、四岁的鼓手表演歌舞,此外,还有花鼓、高跷、身歌、捷兽(狮子舞)、重阁、中幡、萃韵音乐等歌舞、杂技表演。最后,才是载着5位娘娘木像的宝辇;每个宝辇前面都有法鼓会,后面有8个人骑着8匹大马、打着8杆大黄旗,进行护驾。每逢出“皇会”,沿街人山人海,人声喧闹,人情激奋,盛况空前。
在后来的岁月里,“皇会”不再是年年都举办。最后的几次“皇会”,分别在清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民国4年(公元1915年)、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差不多是10年左右1次。
古文化街修复以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复了“皇会”。在这一天,以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表演为主,街头熙熙攘攘,热闹异常,成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盛举。这个富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又出现了一片生机。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名气很大的民间木牌年画,始创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雍正年间逐渐兴盛。杨柳青年画的产地,并不只是限于天津城西的杨柳青镇,当时附近方圆数十里的村子,几乎“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杨柳青年画是在宋元绘画和明代木刻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感情和愿望。其中,尤以反映各个时期现实生活、民俗风尚和历史故事见长。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先后成立了杨柳青年画合作社和杨柳青画店。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了杨柳青画店,对于杨柳青年画的创新精神,给予很大的鼓励。如今,这株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正在艺术园地里盛开。
“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有一定的声誉。“泥人张”--张长林,字明山,生于1826年,卒于1906年。他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水平,又饰以色彩、道具,形成独特风格。其伤口大者尺余,小者盈寸,造型优美、神情生动,酷似真人,成为民间艺术奇葩。张明山把技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曾孙等,张氏祖孙几代一直继承着这门手艺。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张”第4代张铭主持,培养了一批彩塑艺术人才,使这一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郭沫若同志曾赋诗盛赞:“用泥造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风筝魏”风筝
“风筝魏”风筝名声远播国外。天津风筝的制作技艺历史久远,但对这一技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风筝魏"--魏元泰。他生于1872年,卒于1961年。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以做工精细、造型逼真、飞行平稳和色彩富有民族特色,著称于世。在1914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他制作的风筝获得国际奖牌。如今,魏元泰的后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技艺,使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更加鲜艳夺目。
历史文化 折叠
“天后宫”前有一片空旷地带。随着大批人员和南货的到来,“宫前集”应运而生,这里出现人烟茂密、集市繁盛的新局面。明清两代“漕运”不断,对海神的崇奉不衰,所以“宫前集”在很长的一段年月里,始终是一个百物云集、熙熙攘攘的场所。不知从哪个时代开始,庙前逐渐形成了街道,建起大大小小的店铺原来日出而设、日暮而散的集市,被店铺的经营活动所代替。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就是这样出现的。清代乾隆末年,画家江萱所绘《潞河督运图卷》中有一段画,就断续画出了宫南大街、宫北大街的街景:店铺鳞次栉比,廊舍华丽整洁,有的院落花木扶疏;铺面多是前檐满敞形式,有烧锅店、钱号、肉铺、海味店、药铺、布店、米面铺、酱园、烟铺、饭馆、客栈等,在几处稍许宽敞的角落,还有商贩驻足叫卖;街上的行人、车、桥络绎不绝;绿瓦红墙的“天后宫”和彩绘华美、平台宽广的宫前戏楼,格外引人注目。从中,使人们领略到200多年前的繁荣景象。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被开辟成商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介入天津城市生活,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一带开始衰落,大型店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小门面和手工作坊等。“天后宫”的香火也少了,道士只好出租庙内神殿维持生活,这一昔日“灵风肃、瑞气高”的神仙圣地,一变而成摊贩市场,专卖一些市内各处不经见的商品吸引顾客,如金鱼、玻璃鱼缸、泥塑戏剧脸谱、盆景、山石和竹木制品等。解放以后,沿街的一些小店,有的合营他迁,有的转为工厂车间,大部分变成临街住户。“天后宫”的大殿,也一度成为厂房和民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