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盘暮雨

家乡区县: 天津市蓟县

黄昏暮霭、烟雾朦胧之时,盘山的“三盘”--以松取胜的上盘,以石取胜的中盘和以水取胜的下盘,皆被云气笼罩,身处山中,可见“似晴非晴、不雨是雨”之象。此时“山中云气郁勃弥漫,浩浩如雪海峰峦,出没其中,如烟樯乘风”,盘山显得愈加灵秀壮美,独具魅力。自古以来,盘山的这一独特景观,就被文人墨客所啧啧称道,并称其为“三盘暮雨”。

自古以来,盘山景观就被文人墨客所啧啧称道。黄昏暮霭、烟雾朦胧之时,盘山显得愈加灵秀壮美,独具魅力。
我国十五大名山之一—盘山是历史悠久的风景区,素以“京东第一山”著称,与泰山、华山、恒山、嵩山、衡山等并列为我国15大名山之一。

天成寺

位于盘山之坳,翠屏峰下。始建于唐代,辽、明、清都曾扩建重修。寺名“天成”取“天成图画”之意。气势雄伟的天成寺依山分上下两层建筑。上层建有正殿、古货舍利塔和配殿,下层建咏揭焕栏、“龙王殿”。“江山一览阁”面涧背岩,上下五楹,精巧别致。

寺门东西,巨大高台上建有卧云楼,楼两层六楹,高脊飞檐。它地处两山峡谷,时见穿行白云,或隐蔽楼身,或穿窗而过,奇趣盎然,故名“卧云”。

天成寺正殿朱红明柱,光灿彩顶,壮丽雄伟。殿前临坝台处,有两株银杏比翼飞生,树龄800余年,挺拔直立,翠盖蔽天。正殿后面是刀削壁立般的石崖,“古木千章,悉从石罅中迸出,层层鳞砌”。石壁下,有两个方形小池,池中有泉,名“涓涓泉”,泉水清澈,常年不涸。正殿以西,有一硕大的方形条石台基,台基上巍然屹立着浅黄色的古佛舍利塔。塔身通高22.63米,边长3.38米,为八角13层,结构精巧,风姿挺秀。塔基由花岗岩须弥座和3层仰复莲花组成。塔身的正面有门,内置佛龛;侧面有浮雕花窗,出檐为仿木作砖雕斗拱。13层密檐上,挂有104个铜铃,山风徐来,叮铃作响。塔前有一株古柏,为天津市年代最久的柏树,树龄逾千年以上。

古佛舍利塔为辽代天庆年间(公元1111-1120)所建,相传塔内藏神龛亲奉舍利3万余颗。古佛舍利塔西面,有彻公长老和尚灵塔,塔下有善蛇洞。相传洞里藏有72条善蛇,专事护塔。一次有个恶人欲盗取塔内舍利和宝刹,被群蛇活活咬死。由彻公长老和尚塔往西有“飞帛涧”。夏秋时节,在翠屏峰上,有涧水飞泻而下,形同飞帛,故而得名。

沿天成寺以东石阶拾级而上,山坡上有一面南的石洞,名为梅仙庵。从梅仙庵可达翠屏峰,峰上有六角环形翠亭,登亭俯临,天成寺全景,尽收眼底。

万松寺

万松寺坐落在盘山的中盘。由天成寺往东,再向北折,登18道弯石阶路,可见一镌有“遏凡尘”大字的巨石,石上所书意为由此进入仙境;由此再向左转,过欢喜岭、仙人桥、“逍遥游”,便达万松寺。万松寺是盘山最大的庙宇,“庙貌之威赫,佛像之庄严,居然畿东一梵刹也”。(《重立宗派碑记》)万松寺旧称李靖庵,为纪念唐初名将李靖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后因“前贤不宜斥呼其名”,改称卫公庵。清康熙年间,据其青松繁茂“争奇斗异,古秀不可名状”,而改称万松寺。

万松寺依山建有3层大殿,寺前有太平禅师宝塔。塔为砖体,6角5层,一层转角各嵌一个5层小塔,塔座嵌动物花卉浮雕12块,塔顶长一松树,饶有奇趣。万松寺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但佛殿石基保存下来。目前,万松寺正殿已重建,其它也在分期修复中。万松寺有高3层的望海楼遗址,遗址上可见宽广的楼基和巨大的石础。

从万松寺西北侧攀行,可达青松岭。岭西端有一平台,能体顽石,三面壁立,这就是舞剑台。相传,当年唐朝名将李靖在北台拔剑起舞。站在舞剑台上,北望双峰插云,东望挂月峰雄峙,南望平畴千里,西望层峦迭嶂,“天风浩浩,四望无极”,磅礴气势,荡胸激怀。

云罩寺

云罩寺和定光佛舍利塔,位于盘山主峰挂月峰。云罩寺是盘山最高的庙宇。建于唐代,原名降龙庵。云罩寺因地邻绝顶、云掩雾罩而得名。寺内有弥勒殿、黄龙殿。

云罩寺上层东面有一条石磴小道,上攀仅容一人通行,险峻之势,令人瞠目。东崖壁上镌刻“去天尺五”大字。攀上石磴,便到喘气岩,岩石上刻“一览众山小”。

从喘气岩继续攀行,即达挂月峰。其峰上锐下削,形似圆锥。伫立峰顶,极目可望长城,蜿蜒如腾龙;近观可见群峰攒簇,景姿绰约,盘山五山尽在视野。此时,尽可领略“五峰个个竞秀,挂月一峰独尊”的意境。

挂月峰巅矗立着定光佛舍利塔。塔为唐代延如年间(公元712年)所建。塔呈八角,分3级,由台基须弥座、塔身、相轮和塔刹构成。塔身中层檐下每面嵌了个佛龛,内藏佛舍利60颗,佛牙1具。

上方寺

上方寺位于嶕峣峰东侧。嶕峣峰以险取胜,《蓟县志》载:“壁立千尺,青削到地,鬼斧神工,鸠聚于此,为盘山最奇绝处。”上方寺为唐代大和二年(公元828年),道宗大师所建,有遗碑刊记。清代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奉敕重修,正殿县御书匾额“云涛花雨”。上方寺南龙风庵遗址以东,两壁峭削,如斧劈开,题有“天门开”,字径5尺。通“天门开”有险径,石齿仅能容足。

盘古寺

盘古寺在上甘涧。从青松岭和东甘涧都可通达,系由诗僧智朴创建。智朴,字拙庵,徐州人,15岁出家,深谙禅机,尤善诗词,35岁来盘山结庐。他数十年广征博考,定忧《盘山志》。智朴和唐熙皇帝交往甚密,常诗书唱和。清代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乾隆在驾幸盘古寺时,为昭彰智朴与康熙的交往和撰写《盘山志》的功绩,赐他为进士,同时敕令在盘山南天门下,重修智朴墓。如今,这座保存完好的石墓,也成为盘山名胜之一,被称为“进士墓”。

少林寺

在盘山陵园的北面,旧名法兴寺,魏晋间建,元代重修。寺内有观音殿,明月堂等建筑。元代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由仁宗降旨更名北少林禅寺。雪延福裕禅师曾教寺中和尚习少林武功,从此,盘山少林寺也习武成风。清朝顺治末年,僧仁凤在寺东龙首山上,重修了多宝佛塔。此塔高6丈余,石墓砖体,玲珑挺秀。

千像寺

位于盘山陵园东侧,现存唐刻千佛像、千像寺遗址、辽《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等。千像寺又名佑唐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唐末毁于兵火,辽代重修。寺内佛殿分3层,前殿供弥勒佛,中殿供南海圣佛,后殿供率奘法师像,为清代所建藏经阁。藏经阁两侧有配殿,西供药王,东供真武。千像寺周围的巨石岩壁上,有线刻佛像百尊,大小不一,高者达2米,一般为1.5米左右。佛像面颊丰腴,仪态端庄,背托佛光,脚踩莲花,具有唐代艺术风格。千像寺院中有《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碑高3米、宽1米,碑额四角雕饰形象生动,被誉为“京东第一碑”。

天香寺

天香寺遗址在南台--先师台下。天香寺原名妙祥禅院,唐代兴建。天香寺环境优美,史载当年景象“嶂叶绿交轩,岫雾白封殿,隔岩望初地,金碧时隐见。”

盘山松

盘山松树千奇百怪,《盘山志》载:“盘山之松以百万计,而其奇绝者多生石罅中,臃肿卷曲,其势不得伸,枝多旁抽,如怒龙之攫。”盘山松在抗日战争中多毁于兵火。现在欲观松树,仍需立于挂月峰顶,俯首环顾,遍山郁郁葱葱,山风过后,涌起滚滚松涛。现存著名的盘山松也很值得观赏。位于游览区入口数十步“入胜”巨石前方的迎客松,邻近涧溪之上一个偏桥旁,干围8尺,高足3丈,枝杈伸展,针叶扶疏,微微前倾,其态似在挥臂揖客。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考查,这株驰名中外的迎客松至少有850年以上的历史。位于万松寺东望海楼东崖上的凤翘松,从崖边凌空横生,势若凤凰展翅,故得名。位于盘山脚下、东后高峪的朝阳庵里的盘龙松,枝干成盘,丫杈曲伸,形无定向,势如腾龙。主枝之上,侧枝盘曲,有的如老鹰展翅,有的似孔雀开屏,趣味横生,遮地面积达300平方米。此外,还有上方寺的进土松、自来峰的挂钟松。

盘山石

盘山石也是颇具特色的景观,而欲尽情领略“石胜”之妙,先要到中盘。中盘位于紫盖峰、莲花峰、毗卢峰之间。中盘之石形状各异,有的如爷面视天,有的如剑峰插云,有的如悬垂欲坠,有的如龟缩谷底……随着视觉想象,人们仿佛蓦然置身于奇异的国度。《盘山志》记载,盘山有26处名石。这些奇异的名石,或因其状象形得名,或因神奇的传说得名。典志记叙较多的是8大怪石,即:将军石、悬空石、喝断石、摇动石、蟒石、菱角石、晾甲石、帐房石。位地由青松岭东顶通达挂月峰路上的将军石,孤立无依,侧望酷似一位威武的将军,戍卫在山岗。

位于上方寺南龙风庵遗址上附近的悬空石,有数丈之大,四无依傍,若悬空中。古人描述道:“巨石无根著,硗然悬其巅。”紧邻悬空石的喝断石,中间断裂矗于路旁。喝断石与悬空石有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率三军会师无终城。一天,刘、关、张同游盘山,在嶕峣峰下,张飞和关羽下棋,一樵夫从山崖下经过,突然一声巨响,嶕峣峰上一块巨石裂崖滚下,就要砸在樵夫头上。值此千钧一发之际,关羽把手中棋子抛起,不偏不倚正把巨石垫住,后人遂为其起名“悬空石”。张飞当时见状大喝一声:“好功夫!”声若炸雷,竟将相邻的一块巨石震裂,后人为其起名“喝断石”。

位于千像寺北边的摇动石,此石长2.6米,状若寿桃,浮架在另一岩石之上,一人来推,巨大的石体便微微晃动。《游盘山》载:“摇动石者,两石相载,试单臂徐引,则左右动摇,若多人共牵,则不复得试。”据分析,摇动石所以能动,是因为此石下面仅有两个与石基接触面很小的支撑点互换,故而轻推能摇晃。

在少林寺东南山坡的蟒石,长有两丈余,形如黑色巨蟒卧坡,似有龙腾之势。在蟒石南边的菱角石,高卧山巅,形如菱角,乾隆赐其名“磬峰石”。今在盘山水库内的晾甲石,石大而平坦,石上可容百十人,相传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御驾亲征返回时,三军晾甲于此。此外还有帐房石,四角有孔,相传为唐太宗设帐驻跸处。除上述八石,还有:屏萝石,在菱角石东,石体巨大,横卧山坡,石面南部分平如几案,壁立数寻;蛤蟆石,与菱角石隔山溪相对,立在一块巨石之上,状若卧着的一只蛤蟆,叮咚涧水声中,似可听到蛙鸣;元宝石,位于进山口“入胜”处前方,当道而卧,高数尺、长丈余,上宽下窄,形似元宝;骆驼石,位于万松寺山门前面,其形状如一骆驼,自成天然屏风,观骆驼石需从西面着眼,方能尽观其姿;浮石舫,位于上甘涧东北峰顶,此石形巨如船;位于盘山游览区通往盘山陵园的石砌公路上,矗于半山坡上,石上印有两个清晰的人影,细观,好象一男一女亲切攀谈;瀑泉石,位于仙影石西侧上方,剖面状如瀑布流下,夏秋时节,石上裂隙有泉水泻下,真假相随,蔚为奇观;天井石,位于观音庵南岭上,又名仙泉石,长约两丈,粗丈余,横卧在3块小石头上,大石下有空隙,可透视对面,石上有一眼小石井,茶碗粗细,深一尺八寸,井底有水渗出,四时不涸,成为盘山一迷。子石,在西南山口;面筋石,在西山顶;寿星石,在南岭。

紫星(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