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水流霞

家乡区县: 天津河东区

始于三岔口,止于大光明桥,横穿繁华的天津市区。它宛如一幅长长的风景画卷,把天津装扮得愈加楚楚动人。它的美丽,表现在令人留连忘返的海河公园、闻名于国内外的望海楼教堂、雄伟壮观的“老龙头火车站”--天津站……但它最让眷恋的却是夜幕降下之后,海河流水闪烁的波光灯影的美,流动不息的美。那两岸若明若暗的各色灯光,倒映在河中,浮如绚丽的彩霞,缓缓的流水,又把一道道彩霞送向遥遥的远方,使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思。在天津,有“七十二沽”之称,海河还被一些人称作“沽水”。于是,“沽水流霞”就这样传开了。

旅游景区 折叠

海河公园

海河两岸的碧带般公园--海河公园,是天津人民最喜欢散步、游玩、休憩的地方之一。在三岔口紧靠狮子林桥的水面上,有两组铜质塑像,这是海河公园的起点。其中,一组塑像是两条雄踞的蛟龙,它们相对昂首嬉戏,龙首中间有一
枚彩色圆珠悬空疾转,龙口喷出丈余高的水雾,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二龙戏珠”;一组塑像是顽皮可爱的哪吒,脚踏风火轮,手持降魔圈,身骑一条蛟龙,威风凛凛,气盖山河,再现了我国古代神州传说“哪吒闹海”的生动场景。在两组塑像的周围,悬挂着一串串七色彩灯。每逢傍晚,苍穹深邃,祥云渺茫,彩灯闪闪烁烁,水声哗哗作响,水雾团团迷蒙,如若置身其间,便会立即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海河公园是在金刚桥直到光华桥的海河两岸铁栏与马路之间,如绿色长带。绿柳翠槐,芳草鲜花覆盖两岸。柳条随风摆动,像少女飘逸的发丝。槐花的芳香像和入了蜜糖。草坪如绿色的绒毯。草坪间是一丛丛的灌木和蔷薇。花坛中,春天有连翘、碧桃、海棠、梨花、紫藤,接连开出黄花、红花、粉花、白花、紫花。夏秋有月季花、鸡冠花、一串红等各种花草,争芳斗艳。在绿树、花丛之间有多姿的亭榭。在藤萝架下有回曲的长廊。其间的石桌、长凳,可供人们休憩。在北安桥到解放桥之间的园中.还有喷泉飞雨和姿态各异的人物雕塑: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有握扇表演的相声演员,有挽手笑语的青春少女,有捧书研读的女大学生,人们从远处就能看见他们的白色形体.近看则眉目衣纹细腻逼真。

海河公园是人们休息、游乐、观赏、交际、锻炼身体的好场所。春夏秋冬,每每天天,从朝霞初映海河时,到晚霞被海河流走后,这里游人不断。有老人们在这里练拳舞剑、调噪门的,有下棋、看书的,他们聚精会神。有一对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他们亲密依偎。有钓鱼、扳罾的,吸引着旁观人群。有的坐着静心养神,有的凭栏眺望。海河水面偶尔出现三两只小渔船。对岸堤坡上的百米长幅"百龙戏水"雕刻和书法清晰可辨。对岸高楼大厦后面,映衬着灰蓝色天空。在夜幕降下之后,微风习习,海河两岸彩灯齐明,像串串彩珠,映入河中。波光灯影,闪闪烁烁,若明若暗,流动变幻不止。密集两岸的人们更是流连忘返。人们还可乘船夜游,在狮子林桥和大光明桥之间,欣赏"哪x闹海"、"迭水瀑布"、"声控喷泉"、"乘风破浪"、"百龙戏水"等景观,使人叹为观止。

望海楼教堂

坐落在三岔口一带海河北岸的望海楼教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遗址。这里原有一座望海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曾是清代皇帝出巡到天津时游玩的地方。这一带车船交汇,商贩云集,是水陆交通的要道。望海楼的旁边,还有香火旺盛的崇禧观、望海寺等庙宇。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使法国获了在中国“各省租买地”和“建造自便”的“权利”。1862年,法国攫取了望海楼一带方圆15亩地方的“永租权”。1896年12月,法国传教士谢福音主持拆掉了崇禧观,在原来地基上盖起一座规模可观的天主教堂。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呈长方形,前边有3个钟楼,仿佛3个笔筒。法国传教士给这座教堂取名为“圣母胜利之后堂”,并将此名用法文刻在教堂钟楼正面的大理石上。当地人称这座教堂为“望海楼教堂”。

1870年夏,与望海楼教堂仅有一河之隔的仁慈堂三、四十名儿童,由于法国传教士和修女的虐待,再加上流行瘟疫,被折磨而死。随后,这些儿童的尸体被胡乱地埋在荒野里,不少尸体露出地面,遭到野狗争食,四肢离散,惨不忍睹。当时,天津又发生几起拐骗儿童事件,罪犯被抓获后,都供认受望海楼教堂教民的指使。于是,天津人民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仇恨,终于瀑发了,书院开始停课,士绅纷纷集会,反洋教的揭贴很快贴满大街小巷。6月21日,数千群众在望海楼教堂前示威。一贯无视中国人民的法国领事丰大业,带着秘书西蒙,气势汹汹地闯入通商衙门,见到三口通商大巨崇厚就破口大骂,鸣枪进行恐吓,将屋内陈设砸得粉碎。归途中,丰大业大举枪向天津知县刘杰射击,刘杰一闪身,子弹击伤了身旁的随从。西蒙也在一旁鸣枪恐吓群众。在场的群众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当场打死了民愤极大的丰大业和西蒙。紧接着,又鸣锣聚众涌向望海楼教堂,打死了谢福音和其他二十多名教士、修女等,放火焚烧了望海楼教堂和法国领事馆、仁慈堂。这就“天津教案”爆发的过程。

现在,望海楼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紫星(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