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台山文化底蕴深厚,但现在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特别是戏曲、舞台表演方面的人才,难以为继的窘状尤其突出。 ■没有精品的文化是低层次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没有影响力和辐射力。
■横向来看,无论是发表或获奖的作品,台山在江门地区来讲,都可谓名列前茅;但是,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文艺创作方面,出自台山的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太少,获得国家级奖励的作品难得一见。
■百名文艺家的乡间之行,已经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台山民间沉睡的文艺力量,正在苏醒!
【欣慰】
五邑公认台山文艺氛围浓厚
在江门五邑地区,台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是公认最浓厚的。台山市文联副主席关永宁曾作过一段阐述,恰好佐证了这一共识的存在。他说,台山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业绩荟萃。台山素有“中国第一侨乡”、“文化之乡”等美誉,文坛艺苑历来璀璨多姿,声名远扬。由于地缘的关系,台山得以较早地吸纳、融汇外来文化,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充满活力并彰显出浓郁的侨乡特色。
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台山文化艺术事业更是欣欣向荣,成果丰硕:以建成较完善的多功能的三级文化网络,创造了被广为推广的文化建设经验;以出作品出人才的辉煌业绩,体现出坚厚的综合实力,跨进全省、全国的先进行列。1991年,台山市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1998年又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市,并先后被评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飘色之乡”、“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广东音乐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歌舞之乡”、“广东省民间飘色传承基地”;2006年,台山广东音乐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斗山浮石飘色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改革开放后,台山文化艺术队伍不断扩大,各门类文化专职人员及业余文艺人才达1.2万多人。台山文联属下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等10个协会共有会员1300多人(次),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近20人(次),省级会员达200人(次)。广大会员深入生活,辛勤耕耘,30余年来共计有6万多件作品在各级文艺活动或报刊中发表、获奖及展演。可以说,台山文艺事业的发展曾经显赫一时!
【隐忧】
文艺人才现青黄不接苗头
近年来,尽管台山文艺界“好戏连台”,捷报频传,但一些业内人士则保持了应有的清醒。作为台山文艺事业的领头人,台山市文广新局局长黄伟华更是对一些隐忧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曾专门撰文指出,尽管侨乡台山文化底蕴深厚,近现代出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蜚声国内外的大师级文艺家,如著名画家黄新波、音乐大师丘鹤俦、李凌及戏剧曲艺表演大师李翠芳等,但现在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特别是戏曲、舞台表演方面的人才,难以为继的窘状尤其突出。
“台山市内现有110多名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7名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从这样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台山市国家级的文艺家人数太少!”黄伟华不无遗憾地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台山作者在国家出版社出版的文艺著作已近150部;在地级市以上发表展演或获奖的文艺作品共4000多件。近5年来,台山作者每年创作的作品(指发表或展演过的)均在800件左右。横向来看,无论是发表或获奖的作品,台山在江门地区来讲,都可谓名列前茅;但是,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文艺创作方面,出自台山的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太少,获得国家级奖励的作品难得一见。
除此之外,黄伟华还向记者坦言,除文艺人才面临断层的压力之外,台山文艺事业发展中还遇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社会各界对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文化权利”意识比较淡薄。“经济是实的,文化是虚的”、“请吃饭比请看戏实在”这样的认识,在台山依然有较大影响;二是公共文化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文化事业单位活力不强,大多数公益文化单位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文化设施还不健全;五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也不强;六是文艺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应对】
摒弃“等靠要”并积极“造血”
为及时扭转文艺人才青黄不接的不利苗头,台山市文化主管部门和文联等相关团体未雨绸缪,积极行动,连续几年大规模地开展系列“造血”活动,旨在挖掘和培育民间文艺人才,为台山市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伏笔。
黄伟华表示,台山市文广新局所采取的“造血”措施,主要包含文艺人才服务机制、文艺精品创作机制和基层文艺辅导服务机制。
文艺人才服务机制方面,一是自力更生,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二是积极引进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三是加强文化交流和人才交流。
文艺精品创作机制方面,一是建设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二是积极实施一镇一品牌文化精品战略。三是抓好文艺精品题材创作。
基层文艺创作与群众文艺创作的活跃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台山市的基层文艺创作与辅导在市场经济时代初期曾有所回落,但近年来,台山市委、市政府及文化部门加强了重视程度,并采取了很多扎实有效的措施,如2007年起开展的“文艺家下乡”系列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成效】
播洒文艺希望种子
从最近几年的“造血”实践来看,成效最为显著的要数台山市文广新局组织的“文艺家下乡”系列活动。
据介绍,“文艺家下乡”系列活动,主要有四项内容:一是2006年开始逐年举行的“文化服务百镇千村行”活动;二是2007年起开展的“百名文艺家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采风”活动;三是2008年起的“文艺辅导队下乡辅导”活动;四是今年开始的“文联十大协会定点挂钩乡镇”活动。
“文化服务百镇千村行”活动,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吸引基层群众热爱文艺创作,激发基层群众业余创作热情起到了重要作用。“百名文艺家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采风”活动,使广大基层文艺爱好者有机会与文艺家实地交流、观摩,受益良多。“文艺辅导队下乡辅导”活动,仅2008年就在各乡镇举办了十期文艺辅导培训班。
自2006年启动以来,台山市“文艺家下乡”系列活动也走到第四个年头。这项旨在活跃基层文艺创作氛围,挖掘培养文艺人才的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年文艺爱好者,他们参与培训和辅导的积极性颇为令人欣慰。
据悉,仅在2007年年底举行的“百名文艺家下乡采风作品巡回展”,就展出了184幅作品,其中美术作品42幅、书法作品42幅、摄影作品100幅。此次巡回展在台山主要镇、街共展出12天,吸引了5万余人次观展。一位观展的老艺术工作者曾感言:“这样的展览太贴近群众了,这是我回台山工作30多年来首次见到的景象,希望文化部门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而据介绍,上文介绍的百姓对文艺的“追捧”热潮,几年来正一浪高过一浪,迅速在台山乡间弥漫开来。文艺家们的乡间之行,已经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台山民间沉睡的文艺力量,正在苏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