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傈僳族的节日

家乡区县: 云南省腾冲县

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玉米、荞麦等。喜欢饮茶、喝酒、吃砣砣肉。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也有平房式的木楞房或木板房。服饰各地不一。男子多穿麻布长衫、及膝黑裤。头戴黑、白或蓝色包头。妇女多上穿右襟衣,下穿百褶裙。头戴用贝片和珊瑚珠等串缀而成的珠帽“俄勒”或各色包头。过去因服饰的颜色不同,曾有“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之俗称。

弩弓与毒箭

“明《景泰云南图书志》载:“有名栗粟者……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南诏野史》载:“力些,即栗粟,……尤善弩,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前行,自后射之,中盾而不伤妇”。这是史籍中对傈僳族精湛弩技的记述和描写。 傈僳族居住的高山峡谷区,过去漫山遍野都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各种飞禽猛兽出没林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勤劳勇敢的傈僳族人民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练就了一整套与凶禽猛兽搏斗,及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技能与本领。弩弓与毒箭便是其中的代表。 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傈僳族的弩由弩身、弩板、箭槽、弩弦、弩牙和弩机组成。弩板用坚硬而又富有弹性的岩桑木或青岗栗木制成,大小不一。弩弦用4股粗细适当的精细麻线扭制而成。弩牙和弩机均用骨头制作。使用时,把坚韧的弩弦拉到弩牙,箭放在弩身之上,瞄准目标后扳动弩机,利用弩板、弩弦的弹力把箭射出。 弩箭由竹块削制而成,头尖可套铁镞。尾部安有用竹皮折成的、可增加飞行稳定性的三角形尾翼。分无毒的普通箭和毒箭两种。普通箭一般用来射杀飞鸟、松鼠、野鸡、野兔等小动物。对付凶猛体壮的虎、熊、野猪等大动物,就必须使用毒箭了。毒药是用巨毒的野生植物黑草乌的根茎泡制而成的。将其涂于箭头尖端的小沟处便成了毒箭。这种毒箭毒性极强,箭镞射入肌体,一接触到血液,很快就会流遍全身,使动物中毒身亡。傈僳族的弩和箭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形状的确定,材料的选择,箭镞的安装,箭尾尾翼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多方面的科学原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科学才能与智慧。傈僳族的劲弩毒矢,不仅是他们的传统狩猎生产工具,而且还曾作为武器,在反抗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斗争中,在反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发挥过巨大作用。今天,傈僳族地区的面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生产工具,弩的使用已大为减少,但在许多体育竞赛和群众性娱乐活动中,仍然英姿屡现。

顶杠与荡秋千

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源于生产和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较为流行的有顶杠、荡秋千、爬刀杆、摔跤、砍竹杆、溜索竞渡、拿石头等。 顶杠是一种非常简单、方便而有趣的体育娱乐活动。无需特殊场地和器材,只需一根木杠和一小块平地即可。茶余饭后,劳动间隙均可进行。具体形式为:用一根长2米左右、碗口粗的木头作顶杠。比赛时,两人各手握木杠的一端,并顶于肚脐稍上处。双脚呈弓步,前脚站稳保持身体平衡,后脚用力向前蹬,身子向前倾、顶,把对方顶出规定界限即为取胜。 此活动虽然简单,但要想取胜,必须既有力量,又有经验和技巧,只有两方面巧妙结合,才能稳操胜券。如,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可采取突然摆动身体和木杠的方法,导致对方重心失衡,再趁机用力将对方顶出界外。或者采用杠杆原理,前面的手将顶杠稍微向上抬,后边的手往下压 ,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荡秋千是傈僳族最普及、参与者最多的体育与娱乐活动。傈僳族的秋千又分“荡秋”、“车秋”和“磨秋”三种。“荡秋”是以绳子或藤条为荡索,将其悬挂于高大树木的横枝或特设的秋千架上即可。荡法有单人、双人两种。竞赛方法是以咬下规定的树叶或荡得最高者为优胜。“车秋”因形似纺车而得名。“车”用两个长方形木框十字交叉而成。交叉处横穿一轴,可横架木桩上转动。与轴平行的四条框架上各绑一吊凳。比赛方法:4人一组,分别坐于4个吊凳上,随“车”绕轴旋转,转到地面一侧时用力蹬地,使“车”不停地转动,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转圈多者为胜。“磨秋”由立柱和一根横木组成。立柱高1.5米左右,其顶端削出一个小磨轴。横木长约五六米,中间打一小洞,套在立柱顶端的磨轴上,即可作旋转运动。因转动时两端如秋千般上下摆动,又如推磨状环周运行,故名。使用时,横木两边人数相等,同时手握横杆,趴于其上。脚着地者使劲蹬地,磨秋便飞转不已,且两端会交替上下,惊险而有趣。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培养人的勇敢精神

政治经济

傈僳族的分布

傈僳族傈僳族现今可分为南、北两群,南、北傈僳语也有些差异。在中国境内约有73万人口,北群为白傈僳和黑傈僳,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它分布在丽江、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盐边、木里、德昌等县,以及西藏的察隅县;南群主要为花傈僳,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保山市、临沧市。信仰为基督教和传统的万物有灵信仰,少数信天主教和藏传佛教。

缅甸境内约有40万人口,北群白傈僳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邻之克钦邦的葡萄县葡萄镇、密支那、和八莫;南群为花傈僳,散居于掸邦南北、东部的果敢特区、佤邦特区等和金三角地带,其中以盛产红宝石的摩谷镇为主要傈僳村落密集区,次为沿着3号道路的湄苗、昔卜、腊戍等镇。信仰以基督教占大部分,特别是居于克钦邦的北群傈僳族。

印度境内约有6千傈僳族人居住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印未定界的藏南察隅县,即由印度实质管理经营的阿鲁纳恰尔邦昌朗县(Changlang)。印度官方杂志《最前线》报道,此地七个傈僳村是1930年建立,是最早发现此地的民族,是由其东邻,当时也是未定界已由英国实质占领的的坎底地区和江心坡地区(属于现今克钦邦葡萄县境内),甚至是由云南怒江上游的贡山县、福贡县直接迁徙而来。在这条迁徙路线上的傈僳族和日旺族(Rawang),外国英文传记史料以出埃及记、追寻天堂般的香格里拉来描述,喜好自由和平温驯的族人意欲建立独力自主的傈僳之邦-傈僳兰,Lisu-land。

泰国境内约有五万五千的花傈僳、主要聚居于泰北夜丰颂府、清莱府、清迈府等。从19世纪末到1930年,南群的傈僳族南下经由金三角有较大量移民潮入境泰国。泰国外国观光客众多,傈僳族的民宿、手工艺品、编织比同为泰北山地民族的哈尼族(阿卡族)、拉祜族要知名且受欢迎,和欧美日各国通婚者也较多。信仰为基督教和传统的万物有灵信仰,极少有信佛教者。迁徙到老挝、越南境内的傈僳村则稀少且信息与外界隔离,在占大部分的苗族和傜族村寨中,不易区分,

因缅甸军队的迫害,逃到泰国或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沦为难民的傈僳族人数不明,目前约有数千人,其中已经由联合国难民高专署面试核实后,取得联合国难民证,且已被转介安置到欧洲各国、美国各州、澳洲、新西兰等约有五百人,正在急速增加中。

蓝颜思雨(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