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青铜器

家乡区县: 洛阳市涧西区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研制的高峰。当时,国家强大,疆域辽阔,文化和物质文明发达,广大奴隶工匠已熟练地掌握了青铜器的冶制技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给世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瑰宝。以洛阳为中心的商周青铜器,以大量的精美青铜礼器、武器与工具为载体,通过成熟的金文与甲骨文,借助于精湛的器形和高超铸造工艺,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淋漓尽致地释放着中国青铜器的花样年华。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洛阳就曾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传世商代青铜器,其中带有铭文的成组青铜器就有伐父癸器、天豕父丁器、我器、遽从器等四组,我器中的我方鼎有铭文6行42字,是洛阳出土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器物。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在偃师塔庄、西二城门、伊川高山坡头寨、西工五女冢等5座商墓中出土有精美商代青铜器,而且还在商都西亳偃师商城内发现了商代的铸铜遗址。和夏代相比,商代青铜器在种类上除了鼎、斝、盉、爵、觚、铃、戈、镞、凿、刀外,还新增了鬲、甗、簋、尊、罍、卣、觯、矛、铲、钁等十余种。在形制上,铜斝、铜爵的口沿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菌状的柱,铜鼎均由锥足变为柱足,其中以立耳敛口深腹足鼎最为流行。此外又出现了分裆鼎、扁足鼎和方形鼎。铜爵均为长流、尖尾、圆腹、圜底、两菌状或伞状柱半环形鋬,三棱锥形足。纹饰也逐渐变得复杂,同时受甲骨文的影响,开始出现铭文。
到周代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人们个性张扬,崇尚浪漫情怀。洛阳周代青铜器作为这一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奇巧,手法由浓厚的神秘色彩而趋向写实,装饰纹样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更接近于生活。同时,多样化的区域文化在这里聚合与汇融,造就了中原汇聚千流、吸纳百川、熔天下文化于一炉的河洛文化气质,这对后代青铜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洛阳先后发掘出土两周时期墓葬千余座,所出各种青铜器数量总计数千余件。其中,有些青铜器的特质,至今仍未被一些专家学者研究透彻。1957年,洛阳孟津县的邙山南坡上出土一件“齐侯盂”的大型青铜器(图1),重达75公斤,是迄今在洛阳发现的体积最大的东周青铜器。器内铸有铭文5行26字,属国家一级文物。从铭文中可看出,周灵王继位后,曾向齐侯求婚,这件器物就是齐国国君给自己女儿的嫁妆。盂在古代用做饭器,即饭碗。但谁也不可能用这么大的饭碗吃饭,于是,有专家认为是盛水的容器,也有人认为是贵族们用来做镜子饰面用的。

靳淑洁(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