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雄县,曾是湖淀遍布、河汊纵横之地。清季以降,苍耳淀、莲花淀、小浑河、 赵王河等或淤或涸,不复存在。殆至今日,县境内除温泉湖及18.3平方公里白洋淀区外,惟 存一条自然河流——大清河,且已断流经年。今天,我们不需乘舟,驱车即可到达县内任一 村镇;清明前后,各村麦田所浇返青水亦均取自地下,而非河淀——若非细究村名来历,也 许我们很难相信,如今的许多旱地村镇曾经临湖傍水,一派泽国风光。
一、 且让我们数说几家烟村—— 茫茫口。宋初建村,时村东二里余有运粮河,大水茫茫一片,为方便行人,设一渡口, 遂得村名。 刘/梁/张神堂。宋时,该地有神木浮河直立,乡民建龙王庙,以此木为庙梁。明初建村 ,称“神堂”,后分为三村,以大户姓氏冠村名。 古庄头。元末明初,易水支流与白洋淀衔接处有一渡口,船工父女为方便行人,于此建 桥一座。至明中叶,桥废,只余桥桩,于此定居村民为纪念船工父女,取村名为古桩头,后 “桩”同音演化为“庄”。 大阴。明初建村,时该地为一片沼泽,称大阴洼,故得村名。 张青口。明初,该地为数河下稍,一人名张清者于此河口摆渡,后人聚成村,名张清口 ,后“清”同音演化为“青”。 刘家铺。明初,该处为一水淀,称中淀,又称苍耳淀。时有刘姓一户于淀畔搭铺,打鱼 为生,后人聚成村,称刘家铺。 开口。明初建村,时村西南为一片水淀,淀北距该村二里处有东西向长堤,时常决口, 故称该村为开口。 孤庄头。明初建村,时四围低洼,村处高沙岗,称孤庄;又因该地为一小码头,称孤庄 头。 黄湾。明末建村,时由十里铺至安新白洋淀北堤有黄花堤,堤东有黄湾河,村处河畔, 故称黄湾。 小芦昝。清初建村,时村周有河四条,得名四河庄;后因邻村大芦昝庙会远近驰名,始 改称小芦昝。
二、 今日我县某些村镇得名,与曾流经县境、今已无存的河流大有渊源。 段岗、东/西河岗与浑河有关—— 明时,浑河泛滥,今段岗处堤防被冲断,有人于废置断堤上建村,称堤庄,后称断堤庄 ,明末改称段岗。 明初,何姓建何哥庄,后分东西两疃,于明末各自立村,因分处浑河东、西岸高岗处, 称东、西河岗。 南/北涞河、王克桥与涞河有关—— 涞河于明初建村,时易水支流涞河穿村而过,分为南北两村,因河得名。 王克桥于明初建村,时涞河经此,上有一桥。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大败南京百万大军, 该地为战场之一,为示纪念,称该桥为王克桥、该村为王克铺。明末,村名改为王克桥。 上、中岔河与桑乾河有关—— 两村均建于明初,上岔河因处赵王河及古桑乾河河岔上游得名,中岔河因处桑乾河河岔
(8)
回复
1楼2009-03-24 21:25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我也说一句
小山嘴初二年级
11
中游得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