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绝

家乡区县: 夏邑县

这次香港回归15周年,“留住城市的根”是纪念主题之一。 一条老街,勾起一个城市的记忆,或许仅仅止于黑白颜色,斑驳,清苦,喧闹……而当这一切成为一种刻骨铭心的想念和回望,那将会如老酒,一杯便能醉人;如阳光,一缕足以点亮人心。

老街是一个城市的根,这是有形的。一个城市的根还有无形的,这便是城市文化,并由此衍生了城市特征、城市人文和城市精神。

2011年11月10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到夏邑调研,感受孔子祖籍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欣然赞誉夏邑为“华夏祖地”。这是商丘的福音,更是夏邑的福音。

2011年1月11日,天安门落成孔子像,100天后又悄然搬离。至今风波已息,争议还在。但无论激烈的民意如何定论,这一事件透露出的信号,是山东曲阜的福音,同样是商丘夏邑的福音。

夏邑,或许仅仅因为孔子,就已是一块闪现着中华思想文明的厚土。但不知从何时起,夏邑与邻县交界的界牌上,“长寿之乡夏邑”完全替换了原来的“孔子祖籍夏邑”。“长寿”是一种文化,但其魅力和影响,远不及“孔祖”深远和广博。

如何做“孔祖文化”?仅仅只能在一个“祖”字上做文章吗?孔子是属于中国的,只不过鲜明的标签贴上了“曲阜”和“夏邑”。因为无形,做文化的确不容易,做出长久的影响更非易事。但有一点我们无法不相信,从深圳探索做“中国文博会”的路子看,财力不是做文化的唯一力量,创意才是。

读懂孔子:其“和”与世界

一身布衣,一辆马车,周游乱世,鞠躬尽瘁。两千多年前,抱恨离去的或许只是一位叫仲尼的历史老人。而作为一位胸怀天下和平的思想者、教化者与智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流变中,这位叫孔丘的圣人一刻也不曾离开!

毋庸置疑,影响中国的“中国精神”最主要的一脉便是儒家思想,也就是“用之礼,和为贵”的“和”思想。如今,孔子学院已在多个国家建立,孔子不仅已成为中国地标式的文化人物,其对社会、文化、经济等的影响,已被世界人民深深接受。

孔子 “和”的文化思想,闪耀着的是人类文明之光。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高地”,孔子创造的“和”文化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和”的本义是什么?《说文解字》说是“相应”,是“彼此心声相应”、“彼此顺而相从”之意。历史表明,人“和”不争,国“和”无战。“和”会使社会安定,秩序井然。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孔子敏锐地发现和发掘出“和”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至高境界,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通俗化和实践化,提出了推动社会和谐有序、文明发展的思路。

如今,孔子创造的“和”文化思想,已为世界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所认同。西方有人将《论语》看成是东方的《圣经》;法国的魁奈则认为,《论语》“满载原理及德行之言,胜过于希腊七圣之言”;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甚至将孔子的格言作为必读内容,他在1900年的日记中写道:“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其他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了。”这种情形,自然与孔子“和”文化思想的巨大魅力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召开的“北京大学社会学十年”纪念会上说过,“现在的世界正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在呼唤着新的孔子,一个比孔子心怀更开阔的大手笔。”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和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大段讲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当初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中国在美国时代广场投放国家形象片,其中孔子及其“和”文化思想是重中之重。

事实也正是这样,西方自从认识了孔子和儒家文化,一直保持一定程度的尊重。2009年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决议说,孔子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都产生了影响并且仍在发挥影响力。

读懂孔子:其“礼”与商丘

鲁国大贵族孟僖子曾经夸赞孔子为“圣人之后”,他临死时嘱咐两个儿子向刚出道的孔子学礼。他说:“孔子是圣人之后,先祖弗父何有让国之德,正考父有恭敬之风。圣人之后,虽不在位,必有贤达之人,孔丘就是贤达之人。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拜孔丘为师学礼。”

孟僖子让儿子跟孔子学什么礼?孔子的“礼”念源自哪里?史载,孔子早年外出学礼,先到杞、宋两国。到杞国学夏礼,到宋国学殷礼。杞国是夏后氏后裔封地,但时日太久,夏代文献荡然无存,遗迹已被湮没。孔子到此考察夏礼,仅得到夏时历法之书。去宋国学殷礼,文献也不多,得到《坤乾》阴阳卜筮之书。因为孔子到宋学殷礼时,已是春秋晚期,距微子启周初立国已有500多年。但从这些文献中也能看到阴阳的功能和礼的区分等次,并由此看到礼的演变道理和周转程序。

“礼”是孔子儒家学说的内核,即制度沿革。他认为,夏、商、周三代制度,核心是礼。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还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者也。”意思是说,我是信古好古的人,只传旧说,不创新说。我不是生而知之,只是比较勤奋,我的知识,全是从古代学来的。孔子所说的古,远古止于尧、舜、禹,近古限于夏、商、周。他的历史视野,就是这几个断代。

孔子重礼,祭祀时还要“祭之以礼”。从情理推测,孔子“长居宋”学殷礼期间,经常顺道到祖先采邑内的祖墓前举行祭祀仪式。夏邑还乡祠的由来,当地志书载为:“孔子居宋考察殷礼期间过此祀先省墓,乃名其地为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孔子居宋、适宋、之宋、过宋,都称还乡。因文献缺失太多,我们无法理清孔子还乡的次数和具体时间。但无论是还乡学殷礼、祀先祭之以礼等,都有一个“礼”字在内。

一方水的胸怀》一文中,提到过美国人威尔杜兰。他以为,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动乱,然而恰恰正是这个动乱的社会,成就了中国文化中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化轴心时代”。而雄辩的史实已经论证,这个春秋战国“文化轴心时代”的集中发源地,老子、庄子、墨子故里和孔子祖籍均在我们商丘或商丘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商丘作为“文化轴心时代”的一块高地以及两大文化自身的潜在势能与思想文明,必将使商丘成为中原经济区崛起的精神动力。

2011年9月,安阳举办盛大的“祭孔大典”,旨在诵读国学,推动国学。今年6月17日,安阳举办第二届儒学论坛,主题是“道德诚信”。安阳与孔子的渊源何在?一句话:孔子生在中国。

而今,孔子及其儒学已成为一种彰显产业力量的文化机遇。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文化创意时代,山东曲阜作为“孔子故里”已彪炳千秋。作为“孔子祖籍”的商丘夏邑,能做成的文章也必将浓墨重彩。

夏邑的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举一千从的“大文化”概念。2010年10月,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到商丘拍摄文化专题片,夏邑县因为孔祖文化和长寿文化的深远影响,而成为重要的一站。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地区独有而生动的城市表情,那么从更宽广的视野审视夏邑的历史文化空间会欣然发现,几千年来,在这块风土吉壤上成长起来的文化,不仅韧性,而且博大,不仅拥有本土、多样、朴素的平民气质,同时兼备现代、开放、包容的国际品质。

当下的夏邑,除孔祖文化和长寿文化外,这里还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提振精神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孝贤文化,走向振兴的民间文化,善尽责任的企业文化,以及各自张扬人文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风土文化、餐饮文化和公共文化等。

这里的“文化气场”不只在文化名人、文化地标、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以及遍布城乡的文化设施里,更是无处不在的空气和滋养。

这里的百姓,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文化繁荣的受益者,“幸福指数”的直线上升,有力见证着他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

“大文化”概念的国际品质

夏邑是一座悠久的历史之城,一座韧性的文化之城,华夏源头文明一度照亮了这块古老热情的土地。

在夏邑,华夏源头文明最为生动的说法,源于一个关于民族气节的传说。金朝女真族攻陷中原,战乱下民不聊生。当时有个农民叫刘华夏,聚众3000人揭竿而起,杀死女真族统领,攻克下邑城,并以此为据点,四出伏击女真官兵。等到光复下邑后,为表达民族气节,改“下邑”为“夏邑”,说是取刘华夏名字“华夏之邑”的意思。自然,传说只是历史的一种表达,一个地方的沧桑真颜,只能靠历史发掘,予以还原、再现。

微笑只是弧度而已lingdi(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