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街位于泰兴城闹市口,泛指十字路口东到影墙口、西到三井头、南到药师桥、北达甘桥口这一地段,为城内最为繁华和热闹的商业街。
据光绪《泰兴县志》介绍,鼓楼街因鼓楼而得名。唐初,城中心设谯楼,相传为尉迟恭所建。因谯楼上置大鼓,有士兵值守,定时敲鼓以告示时辰,故后人俗称鼓楼。
鼓楼位于扩建前的十字街口东南处照相馆身下。泰兴设县治后,曾将三井头到影墙口的一段街道更名为镇安街。历史上的谯楼因无史料记载,已无法查考。但晚清至民国年间的鼓楼,少数老人尚有记忆。据他们介绍,楼为骑街式,上面置鼓,下面行人。处决犯人前,先将其绑在鼓楼的四根石柱上示众,然后押赴刑场。
旧时的鼓楼街西侧,大都为五架梁、七架梁瓦房。南宋绍兴初年(1131年),县治迁此后,商业渐趋发达,到明清时,方成体系,鼓楼街也就形成了前店后堂的经商格式。据《泰兴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三余堂书店、葛子瑞酱园店、胡开文笔墨店、洪盛泰茶漆店、艳阳天花粉店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有钟表修理业。清光绪五年(1879年),随着杂货店、帽子店、鞋子店、饭馆、旅馆等商、饮、服企业相继出现,鼓楼街已逐渐成为县城的商业中心。
1958年间,这儿不但将中心处的街道拓展为8米宽,并在路口西北角建起三层楼,时为第一百货商店所在地。1986年,又在此店的顶楼增设了钟楼,安上了报时的大钟。1994年,第一百货商店暨鼓楼商场将原三层楼扩建为七层楼,将过去用于报时的机械钟更换为电脑控制的电子钟。钟楼高、宽各为4米,东西南北四方共安了8只高音喇叭,报时的钟声能达10里左右。
1981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泰兴县人民政府在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将鼓楼街街口以南的鼓楼街、越街、南大街定为鼓楼南路,以东的鼓楼东街、学院街、东大街、胜利街定为鼓楼东路,以西的鼓楼西街、西门大街定为鼓楼西路,以北的鼓楼北街、天王庙街、北门大街定为鼓楼北路,并以此为中心,拉开了建立全城四条商业街的帷幕。1994年至1998年间,先后拓宽改造了鼓楼南、北两条路。1999年,又在鼓楼西路改建了500多米长的街道。至今,城内以鼓楼街为中心的一横一竖四条商业街已全部形成。现在的鼓楼街,十字路口为四车道,路口东南100米处,有一幢高10层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大楼,楼前又有1500平方米的大型花园式广场,广场下面,还有一座4200平方米的地下商城。这里,商家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现在的鼓楼街,已成为人们购物、吃饭、会友、交际的活动中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