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廊镇
双廊镇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大理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唐宋时南诏大理国的重要军事要塞和水军基地,是唐天宝战争、清杜文秀起义的古战场,是集佛、道、儒、原始宗教等多元文化共融的人间沃土。其拥有毗舍战场遗址、正觉寺、玉几庵、金榜寺、飞燕寺、红山景帝祠、青山摩崖石刻等十四处历史文化古迹,拥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历史文化街区和百处典型白族明清传统民居院落。
金梭织锦,玉玑红莲、弥勒笑天、石女牧鹅、虎口观潮、青鸡欲跳、正觉钟声、红山圣迹、罗莳戏水、岛依古榕、莲花红遍、巨蟒奔海、龟蛇相峙等十八胜景与古镇蜿蜒、渔家灯火浓缩于苍山洱海
双廊镇
双廊镇
画卷之中,古人诗曰“目极湖山千里外,人在水天一色中”,不知这里是仙境,还是天上人间。
双廊自古就是名人学者滞留的地方,古有杨升庵、李元阳,今有舞蹈家杨丽萍、作家苏童、画家赵青等。同时也是大理地区主要民间建筑雕塑彩绘艺人辈出的地方,“佛教胜地”鸡足山七十二寺塔及云南民族村白族村建筑彩绘多出自于双廊匠人之手。这里山美水秀、人杰地灵,曾是《五朵金花》、《五朵金花的儿女们》、《白月亮白姐姐》、《洱海情波》、《望天崖》等影片拍摄的外观景点,让游人倾注情趣。
以白族为主的六种少数民族,其民族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既有服饰、方言、饮食、信仰的传统特色,又有以青砖、白墙、淡墨画为主的民族民居,另具异趣的婚丧喜庆,特有的民族节日、本主文化、民间故事传、霸王鞭、龙舟赛、上刀山、民歌、白剧等传统体育与艺术文化。
3人文地理
编辑
南绍风情岛
南绍风情岛
双廊镇位于洱海东北岸,大理市东北部,东与佛教名山—鸡足山相连,西临洱海,南与市内挖色镇相接,北与本市上关镇和鹤庆县黄坪镇接壤。因门迎碧波洱海,远眺苍山十九峰,集苍洱风光之精华,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的美誉。
洱海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景,双廊处在“萝莳曲”、“莲花曲”两曲交界,居沙洲之上,沙洲又有南诏风情岛、玉几岛分列其左右,且“双曲”环抱“双岛”故而得名—双廊。双廊自然资源丰富,名山胜水及人文景物丰厚,临水一带有红山景帝祠、正觉寺、民族文化一条街、
双廊镇
双廊镇
天生营、飞燕寺、双廊魁星阁、玉波阁、毗舍古战场、砂牛半岛、南诏风情岛、岛依旁半岛、蛇山半岛、大建旁魁星阁、龟山、金镑寺、文昌宫、莲花曲、青山摩崖石刻、凤浪箐溶洞等,这些沿湖自然景观与洱海粼粼波光相映成趣。东居山一带有大王庙、余金庵、护法寺、心一桥、天生桥、石牛坪、三锅桩、金玉桥等,景物纵横交错,传说妙趣横生,一个景观便有一个动人的典故,奇幻神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被誉为 “苍洱风光第一镇”。[2]
4旅游指南
编辑
双廊,西临洱海,南与市内挖色镇相接。远眺苍山十九峰,集苍洱风光之精华,因为“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在前的美誉,这绝美的自然风光也吸引着无数的人们来此地旅游。说到旅游各式各样的旅店是双廊的特色,因此双廊也被成为“旅店之乡”[3]
交通
包车:从大理古城包车前往约40分钟,费用约100-150/单程
轮船:从下关洱海码头乘坐游船到双廊南诏风情岛,但上不了双廊岸边。
客车:乘坐8路汽车在客运北站下车,在客运北站买票即可座下关到双廊的班车,每隔40分钟一班车,大概一个半小时到达双廊。
住宿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双廊镇内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LadyFourHotel、双岛酒店、毗舍客栈、船家客栈、海上人家、阳光海岸等一大批大大小小风格各异、档次不同的客栈酒店一应俱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晚上,随意入住一家客栈,伴着徐徐的海风,一切烟消云散。
美食
双廊是白族聚居之地,双廊人是美食家。双廊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质生产,造就了许多美味可口的饮食,当你品尝到任何一种双廊传统美食,你会赞不绝口,留连忘返,比较有特色的是酸辣鱼、烤乳扇、黄焖鸡。
购物
游完双廊,如果你还想捎带些地方土特产品,那么双廊梅果、乳扇等不失为最佳选择。双廊有多家镇办梅果加工企业,产品丰富。在开海节期间,双廊镇将举行梅果加工展示、乳扇加工工艺展示。
此外,开海节其间,双廊镇还特别在镇中心农贸市场内开设了鱼市,里面各种刚从洱海里打捞上来的鲜鱼和加工制作的干鱼系列应有尽有。
5人口民族
编辑
2006年末乡村总人口17699人,其中农业人口17058人。主要少数民族为白族,占总人口的87%。
6行政区划
编辑
全镇总面积为218.28平方公里,共辖7个村民委员会,39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
7区位交通
编辑
境内有国家重点交通干线——大丽铁路和大理市重要公路干线——环境海公路穿境而过,西临大丽高等级公路,南接康合公路;更有四通发达的水路交通网,可达周城蝴蝶泉、喜洲古镇、大理古城、下关等地;沿环海公路南行可达大理飞机场。可谓集水路(铁)空三维一体,其区位突出,交通便利。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双廊镇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镇内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都已日益完善。
8经济发展
编辑
田园风光
田园风光
2006年,双廊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抓重点项目的落实,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快速增长。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271万元,同比增长10%;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万元,完成307万元,同比增长4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2万元,同比增长37%;固定资产完成729万元,同比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8元,增加100元,同比增长7%。全镇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4]
以“名、特、奇、优”的土特产品而远近闻名,有出产于本地的炖梅、杨梅醋、红雪梨、大小白芸豆、大蒜、板栗、核桃、鸡纵,还有另有风情、别具一格的洱海酸辣鱼、火烧猪、乳扇加工,精致的民族工艺花卉培植,既有山珍海味,也有工艺雕塑,在深山茂林里还蕴藏着锰、锌、铁、铜等多种矿物质。
9资源环境
编辑
镇政府所在地双廊村海拔1976米,距市政府所在地下关60公里。全镇国土面积218.28平方公里, 双廊镇气候干湿,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ºC,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无霜期275天,年日照时间2500小时,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
2006年全镇总耕地面积9315亩,人均耕地面积0.52亩。全镇林业用地面积10353.8公顷,其中有林地5840.8公顷、疏林地38公顷、灌木林地3269.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917.6公顷、无林地287.7公顷,森林覆盖率58.96%。[5]
10人口卫生
编辑
2006年末,全镇乡村总人口17699人,其中农业人口17058人。主要以白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群众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共有村卫生所7个,有乡村医生28人,拥有镇卫生院1个,有医生和护士12人。
双廊镇
双廊镇
2006年,投资75万元完成卫生院综合楼建设,新农合参合人数14813人,参合率达87%,2006年接收门诊、住院人数14330人次,共补偿医疗费用386796元,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136户享受了“奖优免补”政策,推进“少生快富”进程,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年内无计划外出生,流动人口无违法生育,“三术”任务完成239例,完成率达134%,完成农业人口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53户,占全年任务数49户的108%,投入经费15万元,占财政转移支付经费总数的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民政社会保障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实施低保133户,330人,五保户19户,实施复明手术6例;救助救济困难群众245户,827人,补助金额91509元;自然灾害救济金4.5万元;发放军烈属优抚金72409元。[6]
11文化教育
编辑
2006年全镇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极大发展,镇内有初级中学一所,占地面积28亩,有教师43人,15个教学班,在校生901人,毕业班有90人被上一级学校录取。有7所完小,13个校点,62个班,在校生1586人,有教师92人,其中女教师22人、大专学历43人,中师38人、其它11人。学校占地总面积35276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343平方米,有图书14327册。
全镇建有文化站1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6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双廊镇不断完善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镇、村两级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了每个村委会拥有一个文化活动室,并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