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北宋三夫人——眉山历史人物

家乡区县: 枣庄市山亭区

今天介绍北宋时眉山的三位夫人,她们都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出嫁后孝敬长辈,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贤惠善良,最重要的是,她们三位都教出了著名的儿子。她们是苏轼、苏辙之母,苏洵之妻程夫人;唐庚、唐伯虎之母、唐淹之妻史夫人;刘汲、刘湜之母徐夫人。她们的故事记载在嘉庆四年《眉州属志》卷十一和《眉山市人物志》中。
程夫人
程夫人(1010—1057),苏洵之妻,苏轼、苏辙生母。今眉山市东坡区人。
程夫人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具有卓识远见。《眉州属志》载她“通经史,有气节”。18岁时,程夫人嫁到苏家,安于贫贱,为人持重,敬老爱幼,团结同辈,人们都称赞她贤淑。一次,有人问她:“你娘家有钱,何苦自甘过这样粗粝的生活,不向爹娘开口?”她说:“我去求父母,当然不会遭拒绝,但被人说成我丈夫靠人养活,又将如何解释!”
苏洵不用功读书,程夫人诚恳劝勉。苏洵发愤读书后,程夫人看他作的诗文,指出:“读书是要深入探讨古今天下兴衰成败的道理,用来治理天下;学习圣贤困顿得志时候的处世之道,用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于是苏洵全部焚烧以前所作诗文,重新研讨六经百家之说,厚积薄发,写出的诗文让人惊叹。苏洵很感激夫人的帮助,在《祭妻文》中沉痛地说:“现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还有谁会规劝我?”下图是眉山三苏祠祠内塑像“八娘伴母”,左为程夫人,右为女儿八娘。

苏洵认真读书时,膝下有一女二男,即5岁的女儿八娘、3岁的苏轼和1岁的苏辙,子女教育的重任就落在程夫人身上。由于程夫人治家有方,苏家渐渐富裕起来。她经常接济穷苦亲属邻友,从来不为儿女积攒钱财。这时苏家人口增多,便迁出来到纱縠(hú)行(今三苏祠)租房居住。宅内竹木繁茂,百鸟来巢,杂花丛生。她教育家人应该有仁民爱物之心,不要残害鸟雀。因而园中雀从不怕人,低巢挂枝,这些对苏轼兄弟影响极其深远。有一天读《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在旁,她便用范滂的忠义事实去感染儿子。苏轼问:“儿子如果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母亲允许吗?”她回答道:“我的儿子如果能成为范滂,我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范母为成全儿子的志愿而自杀)吗?”有人在宅内发现前人的窖藏金银,她叫人重新埋好,不许挖取,并教育子女说:“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这对家人影响很深。后来苏轼到凤翔为官,发现前人所藏丹药,想取走,妻子王弗说:“如果婆婆在,肯定不会这样!”苏轼听后感到惭愧,不再取走。苏轼兄弟一生为官清正,与程夫人的教育和勉励是分不开的。
程夫人勉夫教子,熬尽心血,辞世时年仅48岁。司马光为他写《墓志铭》:“贫贱的时候不让丈夫名声上有污点,富贵的时候不给子女增加负担。知道勤奋读书,可以让家族发展壮大;加强道德修养,可以在世上树立好名声。鼓励丈夫、教育子女,最后让他们成就巨大。”(“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
史夫人
史夫人(?—?),北宋经学大师唐淹妻,眉州青神(今眉山市青神县)人。
史夫人出生书香世家,曾祖父做过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军事推官,祖父为昭吉大理寺丞,父亲史及考中过进士,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到唐家后,她体贴丈夫,持家有道,教育子女,贤淑之名广播乡里。
唐淹淡泊功名,把主要精力都倾注在经学研究上,所以每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曾内疚地对史夫人说:“我不中用,不如你家先辈,无法让你享受荣华富贵,反而让你吃了许多苦。”史夫人总是极力宽慰丈夫,在生活上对丈夫精心照顾。每天进餐时,她总是侍立丈夫身边,直到丈夫把饭吃完才收拾离去。唐淹有时实在过意不去,就故意轻斥几声,但史夫人仍然坚持不改。
唐淹重交情、守信用,轻财好施,对朋友慷慨大方,对饥贫者总是有求必应。唐家本来就不富裕,没过多久,家业就被消耗殆尽,日常开支都出现困难。但是史夫人处之泰然,将唐家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遇到急需者求助,史夫人就将衣物典当为银两相赠。下图是唐庚文集书影。

史夫人有唐瞻(唐伯虎)、唐庚、唐庾3个儿子,当丈夫每天忙于讲经著述而无暇顾及儿子们的学业时,史夫人总是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她注重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他们的要求非常严厉。每日除亲自给3个儿子授课外,还要陪他们读书至深夜才休息,使3个儿子都学有所成。唐庚、唐瞻《宋史》有传。
一天,唐淹病重,史夫人请医买药悉心照顾。6天后,唐淹痊愈,史夫人却因照顾丈夫劳累过度,加上内心焦急,引发疾病而去世。家人和乡亲在史夫人去世后,无不流泪叹息。
徐夫人
徐夫人(1048—1100),刘汲、刘湜(shí)生母。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先辈避唐末乱,举家迁居眉州丹棱县。徐夫人出生时,家境较好。她自幼天资聪颖,熟读诗书,很有远见卓识。出嫁到刘家后,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家庭事务、侍奉长辈和教育子女上。
熙宁元年(1068),徐夫人到刘家,深得丈夫尊重,委以家政。当时刘府经过几世施舍,家业萧条。徐夫人治理家政时,事无巨细,一定亲手经历,规划处置无不合理。不几年,刘家再度兴盛,成为当地望族。不久,夫兄、丈夫相继过世,大嫂改嫁,而公婆年事已高,教子尽孝的重任就全部压在徐夫人一人的身上。徐夫人对公婆非常孝顺,尽心赡养直到他们去世。她丈夫的哥哥在去世后留下一个儿子,随母亲改嫁。后来,徐夫人把这个侄子接回家中,与自己的两个儿子刘汲、刘湜一并抚养,不分轻重厚薄,直到成立家室为止。徐夫人对刘汲兄弟的教育极为严格,她亲自授课督学,并以自己的品性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和思想。后来,刘氏兄弟先后考中进士,刘汲还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宋史》有传。
元符三年(1100),刘汲任合州(今重庆合川市)武信军推官后,接徐夫人前往合州。在去合州途中,徐夫人在官舍中去世,终年52岁。

songzhenzhen(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