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源流与分布
据
2000
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回族有
64.32
万人,是除西北诸省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外,回族人口较多的省份。回族在云南绝大部分地
区均有分布。滇东地区回族较多,滇中、滇西、滇南次之,回族人口数量分布较
多的地方依次是:
昭通、
昆明、
曲靖、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回族在元代开始进入云南。公元
1253
年,忽必烈带领蒙古军队平定大理之后,
留下部分军队驻守云南,
其中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
便是最早进入云南的
回族。
云南回族中还有许多是被征发到云南屯田的畏吾儿
(即维吾尔)
族转变而
来的,
另外一些是明朝的回族将领蓝玉、
沐英带领回族士兵在云南屯田戍守留居
的,
他们最后都因为共同的宗教信仰而成为回族。
清朝初期,
清政府对滇东北少
数民族地区推行
“
改土归流
”
过程中,
许多回族士兵随回族将领哈元生、
许世享等
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驻防,后在滇东北地区落籍生根。到元朝后期,回族
就已形成了
“
大分散、
小集中
”
的地域特点。
在回族聚居的地方,
自成街区、
村落,
在农村多聚居一个村或几个村,
在城市则大多形成一条或几条街道,
如昆明的顺
城街、金牛街。回族除主要与汉族杂居外,还与其它少数民族交错杂居,互相间
有着密切的联系。
2
、民居民俗
回族的房屋结构与汉族的大同小异,
少数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回族,
住房受这
些民族的影响,
如西双版纳的回族住傣族式的竹楼。
回族民居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屋内的装饰和陈设方面,
因为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
屋内不张贴人物或动物画
像,
多为山水画,
部分人家在正屋中贴麦加卡尔白图画,
两边贴阿文对联或悬挂
阿文匾额和条幅等。
挂历一般是印有伊斯兰教历和公历对照的,
便于查阅回族的
传统节日。有的人家在内屋隔出一间
“
换水房
”
,用以沐浴洗
“
阿卜代斯
”
(小净)
和
“
乌数鲁
”
(大净)。自盖的房屋,大梁中间一般钉一包用阿文写的
“
都阿
”
,只
在结婚办喜事时门上贴对联。
3
、服饰民俗
伊斯兰教认为
,
服饰以遮盖全身为美
,
禁止妇女穿稀薄、透明的衣服。由于长期与
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
云南回族的衣着打扮与汉族基本一致。
与其他少数民族杂
居的受到一定影响,
如迪庆的回族着藏装;
西双版纳的回族妇女着傣装;
白族地
区的回族着白族装。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3.1
礼拜帽、缠头
伊斯兰教的
“
五功
”
之一
“
拜功
”
,要求礼拜者的头部不能暴露,必须遮严,磕头时
前额和鼻尖要着地,
不戴帽子礼拜不符合教义。
因此,
回族男俗穆斯林在礼拜时,
都要头戴白帽,俗称为
“
礼拜帽
”
。
领教的教长或阿訇必须缠头。
3.2
盖头
《古兰经》规定:
“
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
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
她们的父亲
,或她们的儿子。
”
我国穆斯林妇女已不戴面纱,但传统的穆斯林仍
用盖头把头发、耳朵、脖子遮盖
起来,只把脸露在外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
族服饰。盖头一般由纱、绸子、缎子等制作而
成。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
色有所不同,年轻女子多在盖头上镶金边、绣花纹、缀珠以作装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