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丧葬 丧葬由一系列繁甭的仪式组成,避免死在床上,要净身,穿好老衣,平平睡在堂屋正中的竹席上,烧倒头纸,腰间用黑色线做裤带叫做系年零线,多大年龄多少根,脚前点一盏菜油灯。
断气时要放鞭炮,并将死者生前所睡床铺上的垫草拿到野外去烧掉,以此向村民报丧,还要派孝子披麻戴孝去向远方的亲人(友)报丧。再请白鹤仙师根据死者的出生、死亡时间卜算入殓时期,并按子女的出生日期在互不相克的前提下选择好坟地。对死者所举行的一切仪式都在灵堂里进行。
设灵前首先将死者尸体放入木棺中,摆放在堂屋正中,堂屋大门口左侧的阶沿上摆放用竹和纸做成的灵房,灵房前的香案正中,放着死者的灵牌和照片。晚上孝女守灵,直到出丧为止,出丧头一天下午,亲朋好友敲打鼓,抬着花圈挽联前来吊丧,其中,女婿要抬祭猪,孝家设坐堂锣鼓与孝子专门接待来客,来客进入孝家均有一定程序。
祭奠仪式有客祭、堂祭和家祭三种,祭祀活动的主持称赞礼生。家祭通常采用明清时流行的“出堂三献”或“对灵三献”仪式,都有吟诵祭文形式。祭奠仪式结束则进行封棺仪式。最后由孝歌班子通宵达旦坐唱孝戏或孝歌才算结束。
出灵又称出丧。凡参与出灵的人,是死者同辈的直系亲属,要全穿孝服和包孝帕,孝子也要全穿孝服,长孝端上灵牌在院坝口等“八仙”抬灵柩出堂屋,灵柩抬到院坝边时,赞礼生便举行路祭仪式,孝女面向灵枢跪地痛哭,送死者上青山,民间谓之送老归山。
出灵时,灵柩走最后,孝女走灵柩肖。灵柩路过之处要撒发买路钱,死者亡灵才能通过。灵柩路过民房或街上店铺门前,“八仙”要打岔说吉令,店主要放鞭炮,孝女全部调头就地下跪。到墓地时“八仙”放下灵柩入墓,白鹤仙师拨好字头(朝向),由孝家先掩一把土,“八仙”再说吉令,白鹤仙吟诵撒五谷,最后举行“墓祭”,白鹤仙要给孝家排写好烧七的期单,每七天一次,叫“烧周年”,一年满后,以后每年只在中元、清明和死者生日之期才举行祭拜。
2.四川翻山铰子
四川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打击“铰子”(铜质小钹)的男子舞蹈。 中共建国前,主要分布在平昌县的西兴、响滩、白衣和相邻的营山县老林、双河一带。
中共建国后,逐渐扩展到邻近的渠县、通江、南江、巴中等县。 《翻山饺子》源于何年?据平昌县高峰乡艺人厥清太(1926年生)口述:“我师父是龙岗乡的苏兴太(殁于19前年,享年七十八岁),八岁时向本县一位民间艺人(佚名)学吹唢呐和刷铰子。他教出来的徒弟,都是又会吹唢呐又会刷铰子……”
又据营山县老林区艺人谢元照等忆述:
“早年有一个叫聂信忠(又名聂老五)的人,到平昌做生意,从胜漆的民间艺人那里学打《翻山铰子》,以后带口他的家乡--营山县老林区明德乡,开始在当地传播。殁于1944年,享年六十九岁。”
根据以上调查,按师徒传承代数的时间推算,最迟约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平昌和营山两地已有《翻山铰子》的活动,距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翻山铰子的表演,艺人称作“刷饺子“,在唢呐和锣鼓的伴奏声中,铰子手(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动作舒展灵活、刚健粗扩,气氛欢快,十分红火热闹。深受山区人民喜爱。
由于技巧性强,一般以单人表演为主a以后发展了双人、三人和四人等多种表演形式。
近年来回各地艺人竞相创新,把在平地上的打铰动作。
搬到方桌和长凳上去表演,并吸收融合了一些其他艺术技巧。
形成了“高台铰子”-这一新样式。为了有所区别,便把原在院坝、堂屋、路途等平地上表演的饺子统称为“平地铰子”。
在每场表演中,各种形式交替进行,使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翻山饺子》的基本动作,根据放长和收短铰组做打效动作而区分为“长绳铰”和‘短绳铰”两个类别。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转四种方式构成,约共有四十多个动作。大多数动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称,如:白间亮翅、风吹杨柳、团鱼晒壳、青蛙晒肚、朴地蓬花、跑马射箭等等。
舞蹈的动律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往复的动体:
《翻山铰子》的主体动作,是舞者挥动两面铰子,翻来复去地击打而舞。动作与动作之间不停顿、不间断,形成一种循环往复式的动律。而这种特有的动律,又总是沿着“8”字形线运动,起到舞蹈动作或动作组合之间的连接、重复、变换和过渡的作用。这种在复式的动律,使舞蹈具有圆润、流畅的美感。
2、对称的动态:打铰动作,多在左右、前后、上下等对称位置间变换。这使舞者的体态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特征。如:上身的前俯后仰;腰部的左右侧弯、扭转;肩部的前后摇摆以及眼睛和头部的来回转动。这种对称性的动态,增大了动作与动作间的对比度。尤其在长绳铰表演时,对比更为强烈,气势更显得豪爽奔放。
3、均衡的节奏:《翻山铰子》表演时,无论动作怎样变化,也无论延续多久,其进行的节奏,总为中速,均匀而平稳。常常是一场表演长达二、三十分钟,而铰子的敲击,始终是合着2/4的节拍,一拍一次,从容不迫。但在均衡的节奏下,动作却时大时小,时起时伏,动静相济,显示出张弛和跌宕,不但没有单调平直的感觉,反而觉得别有情趣。
《翻山铰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只在迷信职业行当中传承。 如:苏兴太,厥清太,聂信忠等人都曾从事过迷信职业。他们在祭神、驱邪等活动中,常常以铰子作为法器,边打铰子边作法事。在婚嫁和丧葬礼仪中,他们又是一套吹打班子,当地称为“八仙鼓乐师”。厥清太忆述说:“解放前,吹吹呐刷铰子的叫做‘八仙鼓乐师’,又叫‘大班师’。相传起源于八仙中的韩湘子。过去,送殡、擡花轿、看坟地、大小红白喜事,都请我们这帮人来干。唢呐子进丧房,给死人凑兴嘛!那时候,鼓乐师就是吹一阵唢呐刷一阵铰子。在过去的年代里,由于艺人社会地位及职业的低下,加上本身“只传本家不传外族”等俗规的限制,《翻山铰子》的传承十分缓慢。它虽在祭祖娱神的同时,尚具有庆喜和娱人的一面,但因受局限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表演的人数只有一至二人;套路和动作少而简单。形式也只有短绳铰一种。
中共建国后,《翻山铰子》以其欢快热烈、刚健粗犷的气质受到广大山区人民的喜爱,它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逐步发展成为“跳喜不跳丧-的特定形式。
在解放初期的土改中,农民们庆祝翻身时,《翻山铰子》抒发了他们无比强烈的翻身感,曾被誉为“翻身铰子”。经过一段时间传播和发展,成了当地最受人喜爱的民间舞蹈,婚嫁时请铰子队来助兴,已成为当地一种乡俗。
因而当地有“离了和尚不念经,离了铰子不送亲”的说法。
1955年,《翻山饺子》在四川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中,作为川北地区特有的舞种,以其优异的技艺而获奖,大大促进了该舞的发展。
此后各地纷纷建立起半专业性质的表演队,铰子手的人数也成倍增加。由于各地及队与队之间的竞技和交流,使铰子的表演技艺不断提高。随着长绳铰动作和高台铰子逐步形成和发展,各地铰子队逐渐出现了各自的不同风格,如平昌县即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队:
以谭周发为代表的队,以动作准确、优美见长;
以厥清太为代表的队,戴着面具表演,诙谐而风趣;
以何树恒为代表的队,舞姿刚健,动作舒展;
他的大铰子(直径约20厘米)表演,尤为别致。而营山县以谢元照为代表的队,则以大方挺拔而另树一帜。
近年来,各地铰子艺人广泛收徒传艺,精心培养了一大批十三、四岁至二十多岁的新生力量。他们天资聪敏,基本功扎实,刻意钻研高难技艺,成绩突出。 如:平昌县的杨永明、周泊基、厥作贵,营山县的谢世平、肖先群、罗华全等,都是一些后起之秀,他们对《翻山铰子》的继承和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翻山铰子》的伴奏曲牌较多,已收集到的约有三十多首。所有曲牌均为了节拍。其中经常使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如:「花引子」、「南瓜花」、「丝瓜花」、「浪淘沙」、「长阴调」等,其余则用于烘托气氛。一些曲牌大同小异,或仅有个别音符有所改变。伴奏乐队一般由唢呐一至二支,小鼓、小擦、小锣各一个组成,曲牌可任意变换或反复。打击乐无独立的曲牌,只配合唤呐敲击节奏。伴奏和舞蹈基本按中速进行,无明显的快慢变化。
3.登高节
3月4日是平昌县一年一度的“登高节”,按照习俗,全家老幼都要走出家门到户外登山,以祈求新年的幸福平安。登高节最先是纪念著名诗人元稹的,久而久之演变成为平昌人民的地方节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