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新馆占地面积45950平方米,纪念馆保护区257872平方米,主体建筑1818平方米,办公区42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现代化的结构,以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列入德国法兰克福《世界工艺美术大辞典》。1991年,美国国际展览中心盛情邀请该馆参加该中心的国际大展;1992年,北京黎光耀教授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大全》把该馆列入其中;1993年,山东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大观》该馆榜上有名;1994年,国家文物局编纂的《中国博物馆志》也将该馆收入其中。加拿大园艺家贝林先生曾把他培育的被加拿大政府命名的“白求恩精神花”(杜鹃花)空运赠送该馆。这里已经成为令国内外瞩目的地方。 纪念馆主建筑分为“两馆一堂”,北侧中央是八角形结构的纪念堂;西侧是白求恩纪念馆;东侧是柯棣华纪念馆。“纪念堂”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名,可容纳近千人,主要用于举办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两馆一堂”由省、市拨款,已修整一新。
纪念馆整个建筑为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雄伟壮观,气势夺人。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南低北高的花岗岩条石台阶,云脊碧瓦的迎门牌坊,与四围错落有臻的围墙浑然一体,与环抱着纪念馆绵延起伏的苍松翠柏交相辉映。回首南望,唐县县城尽收眼底;放眼远眺,定州开元寺塔似在天际。坐北朝南的纪念馆正门是中国传统建筑象征功德与永恒的牌楼。原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馆名,镶嵌在门额正中。
白求恩纪念馆有三个展室,陈展面积350平方米。在宽敞的展室前方,华灯垂吊,迎门紫红色的屏风两侧,装饰着两片枫叶,展出的主要内容有:(一)坎坷的青少年时代。(二)投身国际反法西斯前线。(三)奔赴中国抗日战场。(四)战斗在晋察冀边区。(五)永久的纪念。(六)不灭的光辉。展览详实地记述了白求恩的感人事迹,具体地再现了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体现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柯棣华纪念馆有三个展室,陈展面积350平方米。在迎门墨绿色的屏风上,书写着聂荣臻元帅的题词:永志不忘、永为楷模。屏风前面立有汉白玉雕成的柯棣华大夫的半身胸像。展厅入口上方,悬有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匾额:柯棣华纪念馆。展览内容分为七部分:(一)青少年时代。(二)远道来华。(三)在延安。(四)晋察冀岁月。(五)以身殉职。(六)万古丰碑。(七)中印人民友谊的桥梁。展览内容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反映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忱。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藏品丰富,内容翔实,有历史图片300余幅,实物近百件。有白求恩当年用过的手术器械、消毒锅、毛油灯;有柯棣华当年使用过的医药箱、医疗用品;有小印华随他母亲郭庆兰去印度访问时,印度总理尼赫鲁赠送的礼品;有柯棣华的房东赵秋珍大娘捐赠的当年柯棣华用过的物品等。这些文物和展品,完整地记录了这两位国际主义战士光辉的生命轨迹,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激励着人们的斗志。
为充分发挥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近年来,该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995年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白求恩事迹暨书画展》;和当地驻军共同举办《军民共铸爱国魂》活动;与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的医疗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到他们那里进行白求恩事迹讲演;并成为20多所大、中、小学的德育基地;协助有关部门编写、整理、出版了《白求恩在唐县》、《柯棣华在唐县》两部专著;协助河北电视台拍摄了《不灭的光辉》 、 《第二个白求恩——柯棣华》两部专题片;协助中国电影协会、保定电视台拍摄专题片《世纪回响》。该馆编写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两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丛书,已分别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不仅是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而且已成为向全社会传播爱国主义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瞻仰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并在这里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白求恩、柯棣华崇高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大中小学生、解放军、武警官兵、医务工作者、机关干部纷纷前来这里参观学习。新党员宣誓、青年人入团、小学生入队,都来这里举行庄严的仪式。驻军新兵入伍的第一课,就是到纪念馆学习《纪念白求恩》;医务工作者前来参观学习,争做“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唐县县委中心组还把每年一次到纪念馆召开民主生活会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多层次、多形式、广角度地宣传白求恩精神,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中央和省、市领导及唐县在外地的老干部热切关怀着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希望进一步发扬光大白求恩精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