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经济史

家乡区县: 佛山市南海区

1979年,南海县经过建国后30年的建设发展已初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农业生产位于全国前列,拥有独立核算企业326家和一批社队企业,工农业总产值达14.3亿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工业产值7.6亿元。

变化从农村开始,1980年前后,南海农村先后出现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在县委县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最终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引发农村的一系列改革,也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南海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一个主体(粮食)两个翅膀(工副业、多种经营)”的农村经济发展方针;后来又提出“三匹马(公社、大队、生产队)拉车”,并于80年代中期明确形成“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层次(县、区、乡、生产队、经济联合体、个体)一齐上”的发展思路,从而充分调动了各个经济层面、各个社会阶层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紧随其后,南海工农业生产得到飞速发展。1980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17.11亿元,而到1990年,这个数字已达到87.19亿元,增长了4.1倍,其中工业产值增长了6.79倍。南海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四小虎”之一,并于1992年7月7日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名列第四。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南海经济也暴露出自身弱点:家庭联产承包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设备差、技术含量低,缺乏自有品牌,产品附加值低,“满天星斗,不见月亮”;没有城市为依托,第三产业发展乏力。南海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强大的发动机。

1992年9月23日,南海撤县设市,城市化成为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90年代中期,南海市全面启动“五创”(创建文明城市、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信息市)工程。“五创”工程不仅全面提升了南海的城市品位,而且大批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用设施的建设,也成为南海经济发展的动力。

作为1987年即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撤县设市后,南海在农村全面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农业迅速向现代农业、“三高”农业和城郊农业转型,同时也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撤县设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全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公有经济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全面推进科技兴市,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大力推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争创品牌的积极性。南海工业迅速做大做强,至2002年,已拥有产值超亿元企业100多家,形成一批在全国占有相当份额的支柱产业和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拥有28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7个国家免检产品。在大力发展内源经济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至2002年,共有“三资”企业1534家,实际利用外资23.7亿美元。

南海新城的建设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信息、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及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壮大。90年代后期,南海实施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战略,信息化在全市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24年间,南海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78亿元(当年价),工农业总产值976.95亿元(1990年不变价),财政收入27.54亿元,职工人均收入142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3元。

梁衍锋(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