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起源
宜良烤鸭旧称“京都烧鸭”,系宜良狗街西村人刘文,于清末自北京学艺回滇后,结合本地实际,经改进创新而成。刘文生当19世纪70年代,享寿80余岁,其传人有3:刘文第4子刘荣昌、同村人杨国才、王章。刘、王早逝,无传。杨国才传其子 杨德春
杨德春
为第三代。杨德春生1934年。其学艺之时,刘文尚健在,故亦得刘文真传,也是现存唯一的嫡传弟子。
创建烧鸭的缘由
刘文创始“京都烧鸭”事出偶然。清光绪28年(1901),乡人许实秋田氏(许姓为狗街沈伍营望族,民国《宜良县志》修纂者,时徙居西村)秋试中举,得公族资助赴北京会试。同村农家子刘文受雇随侍进京。据有关资料,许实在京尝撰《四书韵偶》一书,在琉璃厂刊印行世(汤池李直卿先生30年代赴京求学时尚亲于琉璃厂见其书),知其羁留时日既久,刘文因得充裕时间,投师寓所附近之米市胡同老“便宜坊”烤鸭店,毕其技艺(按: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派系,一为“便宜坊”闷炉式烧烤;一为全聚德明炉烧烤。当其之时,全聚德尚在天津经营,名“聚全德”,后经营不善,店铺关闭,乃于民国初年进入北京,改今名“全聚德”。故刘文在京之时,惟有“便宜坊”式烤法,因得学成以归,在我滇发扬光大。今北京“便宜坊”烤鸭仍在)。回宜后,颇加改进,并筹资在狗街火车站租房开起烧鸭铺“质彬园”,厘立规制,一丝不苟,精心料理,终至蜚声遐迩,创为名牌。
烧鸭创新之处
刘文创新,主要有三:1、北京用高梁杆做撑筒,刘文就地取材,改用南盘江边芦苇。鲜苇清香,烧味别具一格。2、北京用麦芽糖水做鸭胚表皮涂料,刘文改用滇产蜂蜜水,烤炙后色更金黄。3、刘文自制土坯焖炉,在燃料上另辟蹊径,改用我省特有的青松毛结燃烬,暗火烘烤,取其无烟气而有清香味,燃烬热度均匀持久,土炉保温储热性好(炉温达摄氏400?。),烤力透彻,能令骨肉酥离。刘文烤鸭,提着鸭腿一抖,肉即离骨脱落,趁热食之,软骨可嚼。一只鸭子只丢四大骨(两腿双翅),余皆酥嚼啖尽矣。
古代烧鸭做法
刘文烧鸭用滇麻鸭(今之北京鸭系70年代引进),宰杀成鸭饲养2个月以上,为老秤2.5斤(约1500克),除去毛及内脏并烤熟约得其半(750克)。每炉烤约10支,时间40—50分钟,绝不提前开炉。若是两人进店,可卖鸭一支,一人则卖半支。每支售价约为1.5升大米(7000克)价值。每日仅烧制30余支。买主再多,也绝不多卖。食不尽兴,或售罄没吃到,俱请下次再来,毫不迁就。其保质重誉如此。为此,生出许多趣事,俗谚“刘文的烧鸭好吃,脸嘴难瞧”(此公高个,约1.8米,马脸,黝黑,背微驼,从无笑容,倘百年而后为公塑像,此体貌特征不可忘也),就是这样说开来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