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是长江上游人类开发最早的农耕地区之一。1980年从筠连县“拱猪洞”出土的古人类臼齿化石和南广、越溪、横江20多处石器采集点采集到的 40余件石斧、石铲、石锛等石器,说明宜宾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4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境内已有人群生息。公元前三四千年,宜宾已出现氏族部落,从事原始耕作、狩猎和渔猎。公元前两千年前,拥有先进农耕文化的僰人就已生活在宜宾三江两岸地区。据《华阳国志》记载,生活于宜宾一带的僰人性情温和,习仁道,勤劳、聪明,善事农牧,尤为善种水稻、荔枝、姜、蒟、豆之类的作物。奔腾不息、浪卷千秋的金沙江、岷江、长江,为宜宾的先民创造了一块又一块肥沃的冲积河洲,还源源不断地为他们送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水,使他们获得了生生不息的生活资源。因此对大江的崇拜和敬畏,始终是萦绕于宜宾先民心灵中神曲。
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其实就是大江的原型沉淀。龙首先在形状上酷肖大江,龙头就是大江的入海口,龙身就是干流,龙爪龙翼就是大江支流。而且龙在精神气质上,也神似于大江。在人类的想像中,再没有一种东西如大江一样,充满神秘的力量,它高兴时可以造福万邦子民,而它动怒时却可以毁灭一切;这恰好是龙具备的力量。还有,龙在神话中与大江联系紧密,龙来于天而栖于江河湖海,正像水来自于天而形于江河湖海一样。所以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其原初模型是源于对大江大河神秘力量的崇拜。宜宾翠屏区李庄镇一带,至今流行草龙舞。草龙仅是中国千百种龙之一种,但它同样传达着多少年来人们对龙的崇拜,也就是传递着人们对于大江的崇拜。
宜宾码头
宜宾码头
人们对于大江的崇拜,包括了敬和畏两种相悖的情绪,正象人们对于龙一样,总将其区分为善龙和恶龙。敬畏之中,人们总希望能够征服大江,驯化大江,驾驭大江。宜宾的三塔,旧州塔、白塔、黑塔,遥相呼应,成为宜宾一景。但古人修塔却并非只为观赏,更重要是有其实用价值,那就是镇邪之用。旧州塔屹立岷江之滨,白塔俯瞰三江口,黑塔遥望宜宾城;它们的功用其中就有镇江驱邪的寓意。宜宾走马街的川主庙,供奉了治水有功的李冰,明清之时,香火鼎盛,也是人们对大江敬畏有加的表征。每遇春夏干旱,旧俗就要举行“耍水龙”的祈雨活动。宜宾还有“晒川主”的习惯,把“川主”抬放在空坝上让烈日暴晒,以触神怒,神即会驱水怪兴风作浪,掀云下雨。此时人们就念到:“平时酒肉祭神灵,大旱之年晒老川,玉帝老儿关我老川啥相干?”
大江容纳百川、奔向海洋的气魄,塑造了宜宾人兼容并包、开放开明、崇尚自由、追求真理的精神气质,这是大江文化的灵魂。流寓宜宾的文化名人杜甫、陆游、黄庭坚,被孙中山先生追授将军称号的辛亥革命先烈谢奉琦,革命先驱郑佑之、刘华、卢德铭、李硕勋、余泽鸿、孙炳文,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新文化运动先驱阳翰笙,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都折射出宜宾大江文化的灿烂云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