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处于长江上游水陆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商贸重镇。特别是明清以来,川滇商贸交往频繁,致使宜宾商贾云集,舟楫如林,茶马互市,马帮不断。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之称。 宜宾
宜宾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派大将常頞开凿五尺道,又称石门道,打通中原经僰道通往云南、贵州的道路。五尺道北起宜宾,南至云南威宁,然后一分为二,一路经曲靖,直趋昆明、大理;一路进入贵州,经毕节,达至盘江流域。通向大理的那一路,经腾冲同缅甸、印度的道路相接,连通西亚的波斯,成为著名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蜀身毒道”。五尺道建成之后,为促进当时西南各民族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122年,汉武帝又派使臣到四川开辟从宜宾经云南昭通、昆明,最后到达缅甸、印度的“南夷道”--这就是有名的“南丝绸之路”。到唐、宋、元、明、清,不断整修,使之不断完善。“五尺道”、“南夷道”(“南丝绸之路”)均起始于宜宾,由此宜宾成为绵延万里的南丝路的桥头堡,兵家必争之咽喉、商旅必经之津梁。
宜宾出土的大量的汉代文物���如陶俑、画像石、石棺、钱币等,反映了两汉时期,宜宾处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汇点上,为大量中原人口入迁西南,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文化艺术,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明朝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石门道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清中叶后,贵州毕节至宜宾的石板驿道连通,商业更加繁荣,宜宾城南设铜关,城北设盐关管理税收、水运,宜宾至成都的水陆两路也商旅不断,宜宾沿江一带栈房街、走马街商贸空前繁荣。正可谓“大江水拍马帮来,蜀地滇边古道开”。
清朝康雍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宜宾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云南省大量的土特产品和铜矿通过航运和马帮运至宜宾,宜宾的丝绸、棉麻、药材、盐、酒等经“南丝绸之路”贩运至云南。宜宾成为川南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在今宜宾城金沙江边的铜关、走马街、栈房街,商贾云集,商肆林立。
宜宾商贸繁荣的另一见证是,城内先后建起了标志省内外各路商旅的会馆。现今保存最完好的是位于滨江路金沙江广场的“滇南馆”,仍可见当日繁华。会馆皆为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广东、福建、浙江、云南、贵州的“移民填川”的同籍人出资修建。清康熙年间宜宾已出现会馆,最早修建在合江门外、武庙街的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名叫“禹王宫”)起于康熙乙丑年(公元1685年)。云南人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建成了“滇南馆”.到光绪末年,有建有“八省会馆”、“叙府会馆”、陕西会馆(旧址在武庙街,因供奉关羽,亦称为“关帝庙”、“武圣宫”或“武庙”)、四川会馆、浙江会馆、贵州会馆、广东会馆(因奉祀“南华六祖”慧能,亦称“南华宫”)等。到民国时期,宜宾的各种会馆多达19个。会馆成了同籍人、同乡人聚会、祭神、练武、休闲、看戏、喝茶、听评书、唱玩友、红白喜事、民事调解等宗教、商务、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