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之竹文化

家乡区县: 四川省宜宾县

竹,是与梅、兰、菊并提的“四君子”之一,当它与人类活动连接起来时,就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竹文化,是宜宾又一特色文化之一。

竹从古至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寓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历代诗人、文人对竹特别偏爱,留下了大量诗篇。历代还有不少诗人咏宜宾竹,赋予了竹文化的内涵。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过江安》、黄庭坚的《葛氏竹林留别》、赵遹的《题万松岭》,清代宗让的《万松岭》、沈华的《游万岭箐》, 当代曹禺的《蜀南竹海》、魏传统的《竹海》、马识途的《竹海仙寓》等,都对宜宾竹进行了赞美。

民间传说与故事,也是宜宾竹文化的又一表现。在蜀南竹海流传着《竹公菩萨出世》、《竹公神像的来历》、《诸葛亮与雌雄井》、《周洪谟出世》、《石达开的灯笼阵》、《琴蛙的传说》、《竹海古钟的传说》等等传说与故事。    

竹工艺


竹工艺

竹的实用性,也是竹文化的体现。用得最多的是古代战争,其次是用竹作为狩猎、劳动、文化的工具。用来作弓、作箭、作刀、作纤、作斗笠、作筷、作甑、作蓆、作笔、作筒,甚至用来修房造屋,并由实用性到装饰性、艺术性。蜀南竹海的“竹文化博物馆”详尽地展示了从远古到今天竹文化的全部内容。

蜀南竹海是我国悠久竹工艺的发源地之一。北宋时, 竹编工艺便在这一带发展起来, 从实用的箩筐、提篮、蒸笼、背篓、筷、竹扇等, 逐渐朝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方向发展。明清时期, 竹雕工艺、竹簧工艺相继出现。1987年5月, 江安县留耕乡一个名叫任启新的村民, 向政府献出了他家祖传的一件珍贵石刻神像--竹公神像。这尊神像高0.77米, 前方刻有“竹公神像位”五字, 其年代为“大明正德十三年”,即公元1519年。这件文物充分证明了蜀南竹海竹工艺之乡的悠久历史。

江安、长宁的竹雕技法繁多, 让人爱不释手。独特的竹簧工艺,以楠竹内侧的珐琅层为原料, 经干燥压平后贴合,造型为各种器皿; 或镶嵌粘贴在各种竹木用具上, 再在簧面上雕花刻字做成器物。今天蜀南竹海随处可见的竹根雕工艺品,如竹海老人、竹海娃娃,飞禽走兽、罗汉神仙等,成为竹海旅游纪念品的代表。竹乡的竹工艺师们, 从历届全国竹文化节的竹工艺品大赛中, 捧回无数金奖、银奖,有的还荣获了“全国竹工艺大师”称号。以竹纤维为原料制成的服装和竹编工艺服装, 正成为一种新的服装时尚。

Anna_zdy(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