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湾,荔枝涌,全名荔枝湾涌,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一处著名景区。荔枝湾有新旧之分。旧者位于荔湾路驷马涌彩虹桥附近,为荔枝湾故址。新荔枝湾指位于龙津路到多宝路一带,即泮塘周围的(上、下)西关涌,从清末起被称为新荔枝湾。如今的“荔枝湾”,多指后者
荔枝湾的兴起与繁盛:
荔枝湾的历史可追溯到广州建城之初的2200多年以前。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今天的西村为驻地,筑泥城,并在河边种植花、藕和荔枝,开始经营这一名胜,“荔枝湾”因此得名。[5] 其后经过千百年来人工与天工的巧妙结合,成为广州著名的消夏游乐地。
南越国时,赵佗在今西华路彩虹桥附近建越华馆(又称江浒楼)款待和迎送陆贾。张九龄诗《与王六履广州津亭晓望》,其《送广州周判官》诗有“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句,津亭即指越华馆。
在唐代,建有著名的园林名胜“荔园”。南汉时,在泮塘建有华林园;又在今中山八路周门一带建有皇家园林昌华苑、显德园;在城北芝兰湖畔建有芳华苑、芳春园,“飞桥跨沼,桃花夹水一二里,林木夹杂如画” 。每当荔熟之时,皇帝刘鋹与宠妃臣子在御苑中赏荔游乐,穷奢极欲,称“红云宴”。 元时,荔枝湾西苑有柠檬御园,所产柠檬用来制作元朝的贡品,渴水“摄里白”。位于洗马涌和上西关涌间的周门,至今仍有“西园地”及荔枝湾地名,表示唐、宋以来园林区所在。 而芝兰湖旧址至今犹有“兰湖里”、流花桥等遗迹留存。
荔枝湾的变与迁:
清代,由于西关行商富贾多聚居西关涌的泮塘涌一段附近,并陆续在此修筑园林宅邸,游人也因此而至。因为泮塘一带的田野也广植荔枝,于是泮塘附近的西关涌也开始被称为“荔枝湾”,也就是现今所见的新荔枝湾。(而旧荔枝湾开始被取代,逐渐不为人所知。)嘉庆道光年间,泮塘曾有富商潘仕成所修建的岭南一代名园“海山仙馆”,宛如人间仙境镶嵌其间,“夏日,泊画船绿荫下,枝叶荫覆,渺不知人间有盫蒸气。”每当“荔枝红熟,绿树丛中,如缀如缯,游人乘画舫泛舟溪中,歌吹相鉴。”这一情景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荔枝湾”大石
广场的大石上有当代著名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题写的“荔枝湾”墨宝真迹,是荔枝湾地标。石大,字也大。石上字体笔力千钧,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得钟王墨法;直笔劲书,汪洋恣肆,随意挥洒,线条奔放呈左倾之势,动感强烈,颇有毛主席书法之气势。所以,有艺术修养和品味的游客来到新荔枝湾,都要争相与大石合影留念。
文塔
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坐南朝北,高13.6米,底座为石脚,塔身为大青砖所砌,属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筑,其整体风格与广州琶洲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楼相似,可保佑人们文运亨通。文塔旁边有一棵参天细叶榕古树,树龄157年。文塔向游客开放,内置文曲星石碑一方,文房四宝一套,功能齐全。游客入内参拜,定能才高八斗,学业进步,文运亨通。
西关民居
新荔枝湾周围保留有很多具有西关特色的民居,其中龙津桥桥头有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西关民居,占地面积150多平方米,经过装修已用作展览馆。房屋主人是新加坡大华银行现任董事长。
龙津桥
荔枝湾涌上的车行桥为龙津桥。荔枝湾涌共有5座桥:龙津桥、德兴桥、大观桥、至善桥、永宁桥,均为亚运前2个月新建的仿古桥,桥名借用了西关古代名桥的名字。其中龙津桥为三拱桥,中间过水,两边行人,长57米。龙津桥与文塔相呼应,“一桥一塔”符合中国传统习惯,为荔枝湾重要景观。
蒋光鼐故居
曾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的蒋光鼐将军,其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66平方米,建筑风格兼具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岭南大宅民居。蒋光鼐故居建于民国初年,民国期间曾用作莞旅中学,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蒋家后人将其捐赠给荔湾区。
特色美食
牛杂:老汤牛杂,牛肝、牛肺、牛肚等制作,加入特色辣椒酱,鲜、香、辣,食欲大开。
酸萝卜:大玻璃坛中腌制,脆爽酸甜爽口,萝卜切成长条,长条再一边切成细条,特别开胃。
马蹄露:液态马蹄糕,用马蹄熬制,滋润味甜,内有蛋花,小心烫口。
素鹅:豆制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