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塔遗址

家乡区县: 秦皇岛市抚宁县

一、汤泉寺汤泉寺,位于平山营乡(现杜庄乡)温泉堡村东500米,因有汤泉而得名。坐落于山阳,前有汤河流过,隔河有山峰如屏。汤泉寺依地势建于两级高台上,沿25级石阶而上,进山门即为第一级,中间有石砌甬道,两旁明、清青石碑各一,均为修庙记事碑。再上石阶为院落第二级,原有天王殿,殿后中有甬道,旁有两厢,后为正殿,两厢与正殿旁为跨院,整个庙宇圈以围墙,总面积2275平方米。天王殿、两厢、正殿于60年代由海军后勤四O八医院拆毁,改建为子弟小学校舍,格局、建筑面积依如旧址。汤泉寺现存山门一座,砖木结构,上有歇山,布瓦顶,檐下有砖雕斗拱,门楣上方内外各嵌青石匾额一方,内书“泉流法海”,外书“翠映灵峰”,整个门高3.33米,宽2.1米,深2.5米。汤泉寺始建于辽天庆三年(公元1113年),为广化寺下院,其上院在西北5公里山中,仅存有遗址。寺东西各有温泉一处,水温39℃,均为四O八医院所用。 二、背牛顶太清观背牛顶位于老岭南,抚宁县城东北26公里处,海拔956米,其峰如柱,兀起于群山之中,甚为险要。因其后有石如牛而得名。背牛顶顶峰分为三级,总面积0.25平方公里。背牛顶太清观,?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公元1111年—1120年),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僧人佛海凿井建庙,带徒重修背牛顶。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参将谷永(字承功)修建无梁殿。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僧人慧息拓大金光洞。太清观原为宏量寺上院,道光十年,满洲都统锺至秀因洋人首次进中原,弃官到此遁入玄门,改宏量寺为太清观。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六月,锺至秀受皇封为“护国长寿灵峰普济真人”。太清观现存文物:顶峰第一级,山门一座,石结构,?拱门,下临悬崖,高70米,原有木梯6截,为登顶朝拜必经这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海阳镇袁国任施铸铁链两条,附于梯两侧。无梁殿,石墙,砖拱券,硬山布瓦顶,前开一门,侧壁开二孔,殿内唯正面须弥座尚存,别无它物。原有观音三尊(“文化大革命”中失落),因此,无梁殿被称为望海观音殿,殿前有云杉二株。吕祖背剑线刻神像在无梁殿东南40米石壁上。接引佛在无梁殿西北石壁上。瓮形井七眼,在无梁殿西南,山门内。莲花池在无梁殿西南,就石凿成长方形,水终年外溢。碑林,在山门北,十余通,多为清代功德碑。一般高60至80厘米,宽30至40厘米,青石质。相传为善男信女背上山的。钟架遗迹在无梁殿东北10米。顶峰第二级:金光洞,原为南向石窟,后开拓扩大,增修抱厦,或设墙壁门窗,洞内有佛座、炕、灶,现存清宣统年(公元1908年)青石匾额一方,上书“金光洞”,周围雕以龙纹花边。金光洞东侧有碾盘一具,系当年僧道生活用具。金光洞西侧石壁有明代参将林桐所题“海阔天高”四个大字。东侧石壁有明代民众所刻求佛记事。背牛顶常为云雾弥漫,向有“兜锦世界”之称。又兼林木葱郁,绿水常流,近瞰群山,远眺大海,令人赏心悦目,开阔胸怀,为一方胜境。1985年秦皇岛市政府拨款,县政府主持修整背牛顶,铺砌上山石阶路1600米,2056个台阶,架设铁制“通天梯”70米,105磴,置木雕观音三尊安装于无梁殿佛座上,重修金光洞面墙和门窗,嵌青石匾额于洞门上方。 三、宝峰禅寺宝峰禅寺在县城东北17.5公里,平市庄林场山中,因背靠山峰宝石顶而得名,以因其地山石风化多砂砾岭,俗称沙龙殿。其寺坐北向南,院南北长25米,东西宽15米,四周曾有围墙,现已倒塌。院内北部有正殿一座,西厢房三间,正殿面宽6.9米。进深5.6米,坐落在东西宽7.9米,南北长6.6米,高0.6米的台基上,殿以石砌墙,正面墙厚1.2米,侧墙厚0.8米,高2米,正前面开石拱门,高1.9米,宽1.17米,门两侧外壁嵌有青石卧碑各一通,记录了重修年,即“大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四月”(从重修年代看,建庙应同于清河塔寺)。墙体上部三层石板迭砌递出,其上为歇山布瓦顶,顶高3米,殿内板石铺地,四壁嵌镶画像石27块,均为线刻着着色神像。画像石题有捐赠下款。殿顶砖拱券,石灰罩面,涂以红料。三间厢房为青砖瓦舍,与民房无异。1986年由省文物局拨款,县文物管理所主持施工,?翻修殿顶,装置套兽,复其旧制。寺前300米处多石壁,上有阴刻神象,神话故事十余幅。 四、清河塔寺清河塔寺,在宝峰禅寺东1.5公里,其格局与宝峰禅寺一致,唯外壁所镶嵌石碑记事详细。从记载中可知为元代至治元年所建。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重修。1986年与宝峰禅寺又同时修缮。 五、老来寺遗址老来寺遗址在龙潭东南3公里山中,原为歇山顶无梁殿建筑,石墙砖拱,长7米,宽6米,拱顶已塌,尚存残壁。唯正面墙壁完整,有拱门。院四周尚存石彻残墙,宽10米,长30米。老来寺与宝峰禅寺、清河塔寺形制完全一致,可见建于元代,明代重修。 六、白塔寺白塔寺位于双岭乡(现属大新寨镇)马家黑石村西北500米山谷中,?白塔无存,寺庙依在。该寺原为两进深院落。现存山门前21级石阶,18平方米的平台,进一面三15平方米的山门,进一面五80平方米的正殿,?总面积545平方米。山门和正殿均为硬山直柱单檐前廊砖式砖木结构,砖壁雕有动物花卉纹饰,檐下装修绘有24孝彩粉画。庙中现存青石碑一通,是(注明:上一贝下两贝;尸下一贝)驮石碑,?碑帽饰二龙戏珠图案,碑帽高18厘米,宽98厘米,碑身长200厘米,宽84.5厘米,底座高19厘米;条石一块,长90厘米,宽30厘米,厚25厘米。另外,现庙主人性元手中保留着传世文物瓷钵一口,铃两个,鼓一面,铜香炉一尊,经卷、乐谱各一折。白塔寺建于明嘉靖年间,崇祯年间重修,条石铭文:“大明国直隶永平府抚宁神明县宣此社黑石庄居”(正面)。 七、庆福寺遗址庆福寺遗址位于黄土营乡(现属台营镇)温庄西北1公里白云山上,坐北向南。原庆福寺建在三层高台上,为三进深院落。现存碑刻记载:“修建次第由后而前,其最后一层建于顺治之戊子(公元1684年),其由后二层建于顺治之庚(公元1650年),其大雄宝殿则建于顺治之己亥(公元1659年)。每一层则为一区,居中正殿五间,有耳室辅侧,配庑列其旁”。寺前50米原有塔三座,寺西侧30米有玉皇大帝殿堂一座。据当地老人回忆,庆福寺于1910年前后毁于火灾。“文化大革命“中炸掉三座宝塔。遗址现状:总面积5217平方米,三层(座)庙基。第一座庙基石砌,高6米,有台阶28级,上台阶即山门正殿遗址,墙基尚存,其后四通大碑并列,五通小碑分二、三列于左右。四通大碑皆以青石为料,碑首雕以七孔透龙,高4.87为,宽1.12米,?厚0.275米。自左而右分别是创建大雄宝殿碑记、白云山庆福寺建造庄严左右碑记、庄严庆福寺佛像堂碑记、白云山庆福寺修建大雄宝殿碑记,?另存小碑二通。第二座庙基以砖砌墙,高6米,石阶32级,两侧为青石雕花栏板望柱,左侧尚完整,右侧已倾倒,原殿基已夷为平地,存石碑四通。第三座石墙已毁,唯存台阶31级,正殿墙基依在。殿后右侧以山石象碑,名为自然碑,镌“自然碑”三字于其上,高3米,下立小青石碑一通,题为“自然碑记”。玉皇大帝殿堂遗址15平方米,寺前存塔基遗址。 八、板厂峪塔板厂峪塔位于义院口乡板厂峪村南,东西走向的山谷中。此塔为六面七级实心砖塔,高15米,塔基为六面台基,每边长4米,高1.5米,石砌;须弥座每边长2.5米,高1.04米,有砖雕纹饰;塔身第一级每边长2.32米,高4米,每面有神龛,外饰飞天;第一层檐下有砖雕斗拱每边四攒,为一斗三升交麻叶;以上各层均为迭涩檐,布瓦顶;塔顶为铁制宝珠、刹杆,塔身以淡橙粉饰,置于葱绿林木之中,甚为醒目。此建筑依其地命名,经鉴定,系明代建筑。塔东北30米有山洞,外部有砖拱券门,上嵌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4年)年刻青石匾额一方,上书“天然洞”三字,洞口有石门两扇,洞身呈倒伏树根状,深邃莫测。据传其间有十道石门,深10华里。、天然洞上方原有庙宇,现存青石碑二通,均为清代整修殿宇记事碑。塔西30米有古松一株,高30余米,直径1米,树干挺直,树冠齐整如盖。旧《临榆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道人翟尚儒在此修炼,广为民众医病解难,深受爱戴,翟尚儒死后,人们为之修塔纪念。 九、宗峰寿塔该塔位于下平山乡柳观峪村北40米,花岗岩石料砌筑,分三级,塔基部为须弥座,六面台柱体,塔身为纺锤状,面东有佛龛,佛龛上嵌青石匾额一方,上款“宗峰寿塔”,落款“康熙岁次丁卯孟秋月旦”(公元1687年),塔刹为石雕宝珠。整个塔高5米,塔身最大直径2.5米。
沧州师范学院徐佳辉(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