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台阁
扛台阁是石塘渔民元宵庆典的主题曲,以前均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扮得花轿似的,十分艳丽。如今的台阁用上了发电机、节日灯,其形态、色彩更胜往昔。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扛台阁时,火镬开道(火镬是把木柴放在铁锅里烧起来。在石塘有座麒麟山,麒麟火喷到的地方就有财富),渔灯、台阁在后,悠扬乐曲相伴,喜庆罗鼓压阵,这图景无不向人们展示了石塘渔民祈望丰收、过上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望……
七月七小人节
闽南籍石塘人的祖先信奉妈祖女神,这农历七月七的小人节就是崇拜妈祖而在石塘风俗中留下的痕迹,至今已绵延了300多年。在七月七这一天,石塘当地的居民照例都要为自家未满16岁的孩子准备彩亭、彩轿,男孩扎亭,女孩扎轿,彩亭均为二至三层,由当地民间纸扎艺人用竹条、彩纸、泥巴扎制而成,彩亭上还分层装饰了各式绢人,取自民间戏曲故事人物,如《七仙女》、《八仙过海》、《西游记》等,个个栩栩如生,色彩绚丽。
孩了年满16岁时,就要有一个手拿雨伞的小纸人的“满金亭”,喻示这孩了从此长大成人。孩子的母亲、奶奶为其举行成人仪式,在桌子上摆放彩亭以及各式时令水果、老酒等供奉妈祖或七仙女,祷祝后彩亭焚烧,然后放鞭炮庆祝。
七月七小人节不仅是孩子们的“儿童节”,同样还是大人们的“美食节”,以前过小人节时,亲朋好友就籍此欢聚一堂,分享孩子们的快乐,这时当然少不了美酒佳肴。
大奏鼓
大奏鼓是石塘渔村的传统舞蹈,据说是从福建民间传入的,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特点
每年岁末,为祈愿丰收和平安,渔民们就跳起大奏鼓,舞者均为健壮男子,八九人、十几人不等,除一人外,全部男扮女装,头戴橄榄形的黑蓝色羊角帽,耳挂“黄金”大耳环,上穿桔黄色斜襟短袄,下穿深蓝色大口裤,衣裤边角和前襟镶嵌着桔红色的鱼纹图案;被海风吹得绛红的脸涂得雪白,而颧颊上却极富想像地画了一个红圈,粗大的脚板穿着绣花鞋,走起路来忸忸怩怩的活像戏曲中的媒婆。起舞时,那些“女人们”手执木鱼、扁鼓、唢呐、锣、钹、磬等乐器,随着那男人调动大奏鼓的节奏,时而碎步轻移、柔美婉约、如醉如痴,时而腾挪跳跃、粗犷激越、欢快有力;时而是生命的细语;时而是灵魂的呐喊,强烈地展示着渔民内在情感的冲动及征服大海自信。《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称《大奏鼓》是我国唯一一个渔村舞蹈,是中国渔村第一舞。
男扮女装:大奏鼓的前世今生
“大奏鼓”原名“车鼓亭”,一位名叫陈其胜的年轻人在20年前赋予了它这个响亮的名字。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规模开展的民间音乐舞蹈搜集中,经他的挖掘整理并加以改编,大奏鼓从此开始为世人所知。
“男扮女装”是大奏鼓最基本的特征,其装束与福建的“惠安女”一样鲜亮夺目。作为中国大陆阳光最早照到 的地方,眼下的浙江石塘、箬山一带,每天凌晨都有早起看日出的年轻人。那一轮巨大的太阳在脱离海平面时,海水由蓝色迅速变成金黄——这两种颜色正是舞者衣着的颜色。里箬村的先辈们说,当他们的祖先还居住在福建惠安时,大奏鼓是女人们演的。旧时的渔船设施简陋,渔民们对于气象的变幻无法预知,每次出海都是一次前途未卜的历险。因此当一艘渔船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望眼欲穿的妇女们便从箱底翻出最漂亮的衣裳,敲锣打鼓唤来别家妻女,到海滩上去迎接男人们的平安归来。
大奏鼓演员脸部的重彩化妆效果,类似于戏剧中的丑角:用浓重的白粉打底(白粉涂抹在被海风吹成古铜色的脸上,视觉效果极为强烈),双颊涂一大片红色油彩。然后戴上羊角帽,套上笼裤和斜襟衣,吹起唢呐,敲起大鼓、扁鼓、铜钟、木鱼、钹——从化妆到演出,这一切都一气呵成,海滩、石板路甚至是船上的甲板,皆是现成的舞台。我们可以相信,这种释放情感的方式源自茹毛饮血的先民,其粗犷豪放的身影足以使虚情假意的现代文明退远为背景。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wm23.cn/the9th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