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中的乡音——温州鼓词

家乡区县: 温州市龙湾区

提起温州,就不得不向大家介绍一下温州鼓词。这种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温州的民间是很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说唱艺术,几百年来经久不衰。

主要用温州地方语言说唱,以瑞安话为准,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演唱者自行伴奏说唱,伴奏乐器牛筋琴、檀板、扁鼓、抱月均为演唱者(一人)自行伴奏。十六弦的牛筋琴为全国唯一的独特的曲艺伴奏乐器。常用曲调有“太平调”、“吟调”等,古朴而具温州地方特色。演唱区域为温州市区和瑞安、平阳、永嘉、乐清、洞头、文成等县(市)。

现在,虽然是现代的文艺形式充斥着大街小巷,但温州鼓词还是在人民的心中那么牢固的扎根。如果你有心对温州鼓词作一番了解,就会发现,在温州各地的老人亭里、个体的修车摊上、小馆里都有播放这种用温州方言演唱的温州人的曲艺。这种古老的艺术现在还通过现代的制作手段,被刻上光盘,带到港澳去,传到国外去,在海内外的温州人的群体中广泛地传播,温州人称这是唱中的乡音。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在题材上,它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传播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念跟传统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唱的具有温州人文特色的鼓词有《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等,还有《九美图》、《粉妆楼》、《二度梅》、《岳传》、《七侠五义》、 《封神榜》等。温州鼓词是以听觉思维去联想、想象、再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图景。

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温州作为温州的“特产”,是传统艺术,它的存在和发展是温州的民间艺术家们尤其是平阳鼓词艺人的贡献,使这个民间的艺术至今还富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每一个温州人对温州鼓词都有特别的感情和记忆。

ye(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