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行镇,现已撤镇换街,为竹行街道。是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大门,是长江中口岸第一镇这里环境优美,人杰地灵,交通便捷,素有“披月拣金之地”的美誉,是开发区东方的一颗璀璨明珠。
竹行街道已建6个居民小区、在建小区数个,均属于18至24层中小高层。两个工业园区、十个行政村,人口31318人,总面积30.1平方公里。地处南通金南翼之称的南部新城能达商务区周边,镇西是一条通往通常汽渡的交通要道——东方大道;2013年东方大道上已建成高架,更加融入了都市圈。镇东是连接,上海和沪宁高速公路的世界第一大斜拉索桥、中国第一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北接线;穿越镇区的张江公路直通沿江高速,东西三条大动脉,纵贯竹行镇。大桥建成后,竹行将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为苏通大桥第一镇。336省道、通兴公路、张江公路、东方大道纵横贯通,南临通常汽渡,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
竹行辖区内的地形为北高南低。北部(俗称老田),地势较高,土地肥沃。南部多为沙田(俗称新土),是70多年前围垦的谷东村的二圩、海洪圩、德本圩、定心圩,竹行村的三圩、六圩及大安村南部的一些沙田。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1960年兴修水利,开通水系,纵向排水通过长桥港、老洪港、尖沙鱼港、大安港排入长江;横向排水人工开挖了天星横河、长洪河、圩田北三级河、圩田南三级河,连通纵向竖河。整个水系形成沟、河、江相通。
竹行地处长江入海口中北岸,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竹行镇拥有以钢丝制品、机电、冶金、皮鞋、纺织、服装、食用菌生物工程等行业企业473家,规模以上企业49家,60%以上是钢丝、钢丝绳企业,被誉为全国闻名的“钢绳之镇”。2006年,实现社会总产值45.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1.96亿元,人均GDP达到38056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135元,财政收入达到6200万元。竹行的经济腾飞,源于乡镇工业的迅猛崛起。
竹行被誉为钢丝绳之乡,钢丝绳行业成为竹行镇的龙头行业。248家钢丝绳企业中百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达13家,亿元企业4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销售网络遍及中国。钢丝绳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其它行业。美捷皮鞋响誉世界,灯具产品被北京亚运会指定为使用产品,新兴的纺织行业如雨后春笋,通惠灵芝斐声海内外,皮蛋大王王佩恒、灵芝大王陈惠,家喻户晓,远近闻名。农业从单一的粮油发展为多种经营,并逐渐向蔬菜种植发展,各种蔬菜不仅满足当地人民需求,还行销上海等大城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副业生产从养猪、养羊转向规模化养殖和农民经纪;服务行业门类齐全,遍布竹行镇。随着竹行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人均收入年年增加,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6358元,竹行镇财政总收入5136万元,竹行百姓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竹行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近在眼前。
开发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跨越发展的态势全面提升,作为江中第一镇的竹行,构筑起承南启北、水陆交通的“黄金十字通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7年,该镇按照7-8万的人口规模,以瑞兴路为轴线的4.5万平方公里范围,大手笔科学合理的进行镇区规划,并将旧镇改造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努力把竹行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环境富有特色、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临江强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