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索:“通渭小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板胡、二胡、笛子、扬琴。这些通称为弦索。其中主乐器为三弦,三弦有“平”、“关”、“当”、“越”四种弹法,平弦为5'15,关弦为5'14,当弦为2'5'2,越弦为1'5'1。越弦最为常用,其次为关弦。 板胡:主要有反调板胡和平调板胡。反调为15弦,平调为5'2弦,两个板胡同时可进行演奏,效果会更好。 二胡:二胡为5'2弦。 笛子:笛子筒音为5,定调为F调或E调。 击乐:击乐用四片瓦和磬碗两种。 四片瓦:两手分执,一拍二敲和一板四敲混合使用,右手敲前半拍,左手敲后半拍,有时一手连敲,有如“滚锤”的效果。 磬碗:一拍一敲,起着掌握节奏的作用,当一曲结束时,常常用连敲以示曲终。 通渭小曲的基本特色 “通渭小曲”作为民间曲艺,其源远流长,有着辉煌的经历并独具特色。演出形式方便灵活。五、六人即可,十多人不限,常在“庭院”、“村落”以自娱自乐为主,方言演唱。 曲调繁多,娓娓动听 “通渭小曲”的曲调到底有多少,很难统计。根据目前搜集、整理的情况,已经整理成形的有90个,娓娓动听。脚本故事情节浅显(多表现劳动人民生活)、表演风格缠绵悱恻、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感染力很强,使人喜怒哀乐随兴而发。 具有“套曲”特征 一个完整的唱本,从“月调”、“背宫”入韵,然后以“紧述”、“岗调”等曲达到高潮,再以“落背宫”进入尾声,用“月尾”收曲。中间根据情节、唱词,配上与之相适应的曲调,并且用曲牌音乐恰当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套曲”。有时“单曲”和“套曲”可以参用,起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作用,并且用得恰到好处。如《兄妹观灯》(又名《下四川》)“套曲”和“单曲”结合,自绐至终热情洋溢。 差异性特征 由于口传心授,没有版本,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授中必然形成了腔体和唱本的差异,因此,同是一个腔调、唱者不同、唱法有异;同是一个腔调、唱词不同、唱法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唱腔、同一段唱词、地域不同、唱法也不尽相同,随意性强。只要“求大同、存小异”是完全行得通的。正是这种允许差异性的存在,方便了百姓,丰富了创作,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帮腔”特征 所谓“帮腔”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欢乐宏大的氛围,要求伴奏人员和主唱者一起合唱。这一特色在小曲音乐中更为独特,它有力地烘托了欢快、热烈的演唱氛围。委婉动听,抒情感人。 调式、调性 通渭小曲属于我国民族七声徵调式。在七声徵调式清乐音乐体系中,主音“5”与属音、下属音之间分别构成了纯五,纯四度音程关系,加上“清角4”和“变宫7”的不稳定性,尖锐的倾向性,增强了I、VI、V级音的稳定效果,使曲调表现出明朗、愉快的调式色彩。极具民间特色。调性F。 通渭小曲的价值 通渭小曲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