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午在芳草园小憩,阳光和煦、花草静好。邻座一位老者的收音机里播放起毛泽东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心中一动,原来今天是毛主席逝世38周年的纪念日啊!“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让我想到在去年6月记者去定西分水岭采访时,曾专程探访长征途中毛主席曾在岷县住宿过的一座小山村——旋窝的情景。
记者找见了毛主席在旋窝村曾经住过的一座带有厢房的老式堂屋,檐上铺着青瓦,檐下四根明柱粗壮有力,四扇木门,左右各有一个大窗户,屋子看起来十分结实,但因年代久远而显得陈旧。据说大气磅礴、豪情激荡的杰作《七律·长征》就是在这间普通的民居完成的。
这种观点的推测依据是毛泽东长征中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在红军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触景生情而写成的。如《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以及《清平乐·六盘山》等。《七律·长征》也是这样。9月17日凌晨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的同时,又传来红四团在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因此有可能毛主席的这首诗是1935年9月17日开始构思于达拉梁,19日创作于旋窝村。
说来也巧,离开芳草园时,忽然接到通渭县榜罗圆嘴山红色纪念协会会长王廷臣的电话,他说,今天在圆嘴山举行了毛泽东逝世38周年的纪念活动。小小的山头上是人山人海。想去看看,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约在次日上午再去榜罗镇。
榜罗镇的桃园村据传是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生活过的故地,在岔口村的山坡上至今完好无缺地保留着他们的合葬墓。两人少小皆孤独,但他们敏而好学,青年时就已才华出众,博通经史,精善诗文,便赢得“夫妻诗人”的美名。他们的诗作文字流畅清新,纯朴深厚,从语言风格上一扫汉赋的诘屈聱牙和堆砌铺陈之风,推陈出新,显示出平易自然、朴实无华之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显赫的位置,今存的秦嘉《与妻书》、徐淑《答妻书》以“彼此铭心砺志,互矢忠诚”的真情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而榜罗镇在多情的人眼里,也成了凭吊忠贞爱情的圣地。
像是呼应我们的话题,蒙蒙细雨,让周边莲花瓣聚拢的山岚之上变得云雾缭绕,一座绿树掩映的秀美小镇像花蕊般显露出来。锈迹斑斑的子弹、飞机炸弹、手雷,被红军战士的手和肩磨得溜光的扁担、背篓、提篮……还有那书写在墙上、门窗上字迹斑驳的“取消中央军的百货厘金”、“取消一切苛捐什税”等各种宣传标语……这些遗留着红军战士体温和鲜血的遗物,铭刻着一段红色的记忆,让我们的思想穿越岁月的风烟,重温那段血与火交织的战斗岁月80年前的那个九月,中央红军吹响了“到陕北去”的号角。会上,毛泽东传达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新决策,进行了政治动员,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毛泽东用他诗人的激情,以洪亮的声音号召麾下的将士们:“同志们!努力吧!为着民族,为着使中国人不做亡国奴,奋力向前!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已经表示给全中国、全世界人们看了!让我们再来表示一次吧…
乐观、自信、充满希望的情绪像火焰般升腾。9月30日下午和当天晚上,在通渭县城南面的牛谷河畔的沙滩上,红军举行了文娱联欢会和大会餐,将士们高唱《国际歌》。红军在长征路上高唱《国际歌》可见的记载有四次:翻越夹金山前在硗碛的头道坝、原榜罗小学南侧打麦场、通渭县城南面的牛谷河畔的沙滩、长征终点吴旗镇。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整个会场洋溢着长征以来少有的欢快、热烈的气氛,每个战士的脸上都充满了希望的光芒……
从此红色文化就一直流转、传承在这片热土之上
在榜罗镇边有一座小山,有个形象的名字叫圆嘴山。圆嘴山最小,站在上面却可以俯瞰到榜罗镇全境,至今,山顶上还有毛主席当年的“拴马树”。十年前,当地群众就自筹资金在山上铸起了一尊毛泽东的铜像,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而现在可以看到在山顶之上,耸立起造型美观、气势恢宏的圆嘴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与山下的榜罗会议纪念馆遥相呼应。早先打电话的王廷臣会长一直在那里等待我们的到来。
圆嘴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顶设计,参照八角红军军帽,馆中陈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及十大元帅铜像,威武刚直,栩栩如生,入馆瞻仰让人肃然起敬。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七千余人到达榜罗镇,9月27日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确定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到陕北去会合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榜罗镇会议是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继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二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因而彪炳史册,功垂千秋。 长城堡垒高耸矗立,登高远眺,临风怀古,情怀也会变得慷慨激昂 9月9日中午在芳草园小憩,阳光和煦、花草静好。邻座一位老者的收音机里播放起毛泽东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心中一动,原来今天是毛主席逝世38周年的纪念日啊!“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让我想到在去年6月记者去定西分水岭采访时,曾专程探访长征途中毛主席曾在岷县住宿过的一座小山村——旋窝的情景。 记者找见了毛主席在旋窝村曾经住过的一座带有厢房的老式堂屋,檐上铺着青瓦,檐下四根明柱粗壮有力,四扇木门,左右各有一个大窗户,屋子看起来十分结实,但因年代久远而显得陈旧。据说大气磅礴、豪情激荡的杰作《七律·长征》就是在这间普通的民居完成的。 这种观点的推测依据是毛泽东长征中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在红军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触景生情而写成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