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新加坡国父)
李光耀(Lee Kuan Yew,1923年09月16日~ 2015年03月23日),又名GCMG、CH,新加坡华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创始人之一。
曾任新加坡总理(开国元首)、新加坡最高领导人、国务资政以及内阁资政、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秘书长、立法议会(1965年12月改称国会)议员、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总理、总理公署高级部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内阁资政(总理公署),被誉为“新加坡国父”。
2015年03月23日凌晨3时18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2015年03月29日下午14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举行国葬。
李光耀自幼接受英式教育,12岁(1935年)考入当地顶尖的英校莱佛士书院(初中部),18岁(1940年)考入原校的高中部,但在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中断学业。战争结束后,李光耀荣获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并开始赴英国留学。
在留学英国初期,李光耀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并在学习时受到导师拉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逐渐展现反殖民统治倾向,但在之后却一直以“反共者”著称。他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表示,“之所以讨厌共产党人,根源在于他们采用列宁主义(领袖集权)的方法,不在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
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三个月后,李光耀转到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并于1949年毕业,获得“双重第一荣誉学位”,1950年6月在伦敦获得执业律师资格。
参与政治
1950年9月,李光耀与在莱佛士书院的同学柯玉芝结婚,柯玉芝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律师,祖籍中国福建省同安县。李光耀与妻子柯玉芝共育有三个子女:长子李显龙,次子李显扬,女儿李玮玲。
1950年,在英国的李光耀加入了一个由旅居当地的东南亚人所组成的,以“争取马来亚独立”为目标的团体“马来亚论坛”。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开始从事律师工作。
1952年,李光耀因为代表“新加坡罢工的邮差”与政府谈判而声名大噪,在工会中建立了群众基础,从而为其将来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人民行政党,参加次年举行的首届选举,李光耀本人顺利当选立法议院议员,开始与新加坡方面的马来西亚共产党(“马共”)负责人林清祥等合作,为新加坡争取自治地位。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动党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选举中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此后,李光耀一直希望与马来亚合并成立“马来西亚”,从而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最后还可以铲除在当地日渐壮大的“马共”势力。
1961年,以李光耀为首的“反共分子”与党内的“亲共分子”决裂。
1963年7月,李光耀在伦敦与马来亚东姑阿都拉曼(东姑拉曼)政府达成协议,“新马”正式合并。合并后的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李光耀主导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采取行动,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马共”高层。“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
1964年,新加坡发生种族骚乱,李光耀政府借此指责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与联邦政府试图推行“种族沙文主义”,企图使马来人在联邦内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并在幕后煽动在新加坡的马来人反对新加坡自治邦政府。而联邦政府高层则对此十分反感,也因随后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独立。
1990年,李光耀辞去总理职务,但是留任内阁资政直至2011年5月。此外,根据2003年首次披露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董事会,李光耀其实卸任总理后就一直担任着该公司的董事长职务,
2000年12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为新加坡内李光耀授证仪式
阁资政李光耀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称其是近百年内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并形容他“以廉反贪”、“以法去乱”、“注重和平而避免冲突”、“协调种族而拘除仇视”、“带领新加坡走向富强之路”等。
2005年5月17日,复旦大学授予82岁的李光耀名誉博士的学位,感谢他他对促进中新两国关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由于李光耀祖辈均为客家人,故其本人亦被视作为客家族裔的杰出代表之一,被特别聘请为新加坡最大的客属团体(组织)——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的永远荣誉主席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