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社祭活动自古有之。社祭意味对自己所属固有天地的祭礼。场所一般在边界地带的高山,以示属地之缘。清代以来,蒙古人的社祭活动中祭奠敖包不尽一样。有祭十三座的,有祭七座的,有祭五座的,有祭三座的。敖汉部蒙古族祭三座,地点在今古鲁板蒿乡境内。每隔一段时间,在一年中的夏秋之交,绿草如茵,百花争艳,黄羊、野禽驰骋盘飞,牛羊马驼漫游其中,是个理想的祭祀上天山神的场所。到后来,敖汉扎萨克王府衰落,而海力王府人才济济,遂使祭祀活动移到今萨力巴乡莲花山(小罕山)。其中,赛马、摔跤和射箭三项活动在海力王府门前“塔拉”举行。
赛马 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赛马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草原上的赛马活动场面十分隆重,数百名少年骑手身着华丽的服装,头缠鲜艳多目的头巾,扬鞭跃马,欢呼声和马蹄声响成一片,激荡着篮天、白云下的绿色草原。
摔跤 敖汉部蒙古族的摔跤手年龄一般在18至41岁的男性。比赛时要穿熟牛皮制作的“昭德格”,表面嵌铜铆钉,后面嵌有圆形“吉祥”字样。下衣是宽大的绸缎,脚登牛皮高筒靴子,再用压杠皮绑紧,脖子上扎“井嘎”。入场时摔跤手排成队,挺胸直腰、两臂向两侧平伸,慢悠悠地上下摆动,形似“鹰舞”。此时的群众高声唱道:“心爱的四弦琴悠扬动听,无暇的哈达洁白发亮, 蒙古的力士整队入了场……”。在动听的歌声中,摔跤手“鹰舞”一阵,向围观的群众亮过相后即行退出场地,做好参赛的准备。当拉开摔跤战幕时,围观者亮起嗓子唱三声:“布合恩太里白!”摔跤手两手扶在两名单腿跪蹲者肩上一跃而出,“鹰舞”一阵开始激烈的较量。得胜者扶起对方后“鹰舞”到主席台前记名。经过几轮复赛,夺得前三名的分别奖励。并赐予头名“布和”的勇士称号。
敖汉部蒙古族的摔跤有五条规矩,摔跤手必须遵守。其一、不按重量分级摔跤;其二、不许抓脸薅头发;其三、不许用手搬弄对方的下肢;其四、不许从背后突然袭击;其五、膝盖以上(包括膝盖)任何部位着地就算倒地。
射箭 蒙古族古时征战、打猎均用弓箭射杀。到了清代,每逢社祭大会,射箭成了必赛项目。敖汉部到了民国年间就渐渐以田径赛代替了射箭赛。
清朝时期,一般采用牛角弓和雕翎箭,比赛者身穿窄袖紧身袍,距四丈五尺或六丈远射五色毡靶。还有一种是骑射,参赛者自带马匹和弓箭,一人共射三轮,每轮三箭,共九箭。射箭时必须是马在飞跑时才能拿弓、抽箭、拉弓、发箭。取三名优胜者奖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