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看城,一步一景。
穿行在市区的大街小巷,花坛、草坪、广场、雕塑随处可见;漫步海滨,一个又一个匠心独具的开放式公园次第排开,为长长的海岸线套上一串串精美的花环;环视四周,蓝天碧海,绿树红瓦,三重奏层次分明又浑然天成。难怪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说:“来到威海,我想起了新加坡。”
依山傍海,是大自然给予威海的特殊馈赠。但城市要发展,人口要增长,城市的整体面貌又不能破坏。这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千里海岸市区段风景资源评价》等一系列重点区域和地段的控制性详规的超前编制和严格执行,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威海的城市建设,突出的是整体特色。在总体布局上,该市把城市划分为工业、商业、旅游度假等9个簇群,各个簇群利用山、海、河、林、绿地自然分割,巧妙地分布于山海之间。城市建设重点向两个开发区转移,最大限度降低中心城区的开发强度和建筑密度。市区建筑不是分散建设,而是选择适当的位置组团建成标志性地段,决不允许出现锯齿式的天际线和“鹤立鸡群”的空间效果。建筑风格以“红瓦淡墙”为主,在空间组合上留足绿化“红线”、建筑“绿线”、文物“紫线”、海岸“蓝线”,确保高度适中,体量适中,间距拉开,做到不遮山、不挡海,避免一景遮百景、一点盖一线,一楼挡一面,形成了“城不压山、城不占海、城不进岛”的独特城市轮廓线。
“白纸胜雪好作画”。但规划再好,把关不严也是废纸一张。威海市深谙此道:领导可以变,但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不能变;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威海中心城区的土地寸土寸金,黄金地段每亩高达数百万元,商品房价格高得让开发商眼红。把好“红线”、“绿线”、“蓝线”、“紫线”,控制开发范围和建筑高度、体量,动辄拿出几百亩上千亩土地植树造绿建广场,不仅等于白白放弃数亿数十亿元的土地拍卖和开发收益,还要投入巨额资金。但威海的决策者执行规划铁面无私,美化城市不惜巨资。
为了将海滨南路两侧的威海公园建成标志性景观,市里拿出340万元面向国际征集设计方案。方案拿出之前,不少开发商找门路托关系要求开发房地产项目,但市里严格把关,沿路6·5公里长的周边区域,整整四年没批一个项目,没建一处房子。仅近几年,威海市区就新建公园300公顷,绿地1232公顷。目前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0%,人均占有绿地16·85平方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