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我国,始于西汉末年,在封建朝廷的重视和提倡下,逐渐在全国各地传播推广。桓帝、灵帝时,有不少西域僧人来华译经,传扬佛法。三国时期的传播加快,建立了一套佛教生活制度,有了正式受戒的僧侣,《般若经》义理得到广泛传播。所谓“般若”,意为智慧,指的是了解一切事物的最高智慧,其经义说的是世俗的一切认识与事物皆虚幻不实,只有成佛所需的“般若”,才能超越世俗认识,把握一切物质现象的绝对真理,这与我国的玄学“以无为本”的主张接近,于是在两晋南北朝时广泛流行。其后,佛教又形成了许多学派。佛教进入江西境内,大约在东汉。
受北方战乱困扰的“北民”沿赣江而上,其中就有一批僧侣在赣中的山岭间、民聚处安营扎寨,传经扬佛。三国时期,江西境内新建佛寺7所,其中5所建于吴赤乌年间(238—251年),而庐陵郡就有4所。一是庐陵郡城南端的南塔寺,二是郡城西端的崇恩寺,原名宝安寺,三是永新的松林寺,距故城10里,四是泰和的崇福寺。从所建寺庙的数字看,庐陵占了江西的大半。两晋南北朝时,江西又新增了87所佛寺,庐陵郡所辖的县,几乎都建了寺庙。这与当时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关。汉末以后,江西以北地区连年战乱,处于江西腹地的赣中地区,成了佛教僧侣的避乱地。此时的庐陵地区,人口居住较杂乱,教育不很发达,佛教有了传播的条件。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入持久。它不仅侵入了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还泛滥在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它起源于上古对鬼神的崇拜、神仙信仰与方术以及先秦西汉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份。作为一种教派,产生于东汉中期,分为两派,一是北方的“太平教”,由张角创立,他利用此道宣传和组织农民,发动了黄巾起义,受到镇压;一是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创立的五斗米道,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他被尊为天师。汉末,其曾孙张盛,来到江西龙虎山定居,世代承袭,号称张天师,从此,江西成了道教兴盛的地区。庐陵,则是江西道教较早传播的区域。三国吴嘉禾年间(232—238年),一个叫杨仙的道士就来到庐陵郡河东的来苏坊“标竹为坛”,传播道教。吴赤乌年间(238—250年),道观在赣中发展较快,永丰的梅溪观、冲虚观、泰和的崇道观、永新的五云观,都是在这时期建的。
魏晋时期的葛玄、葛洪,是著名的道教学者,赣江中游的崇山峻岭之间,留下了葛氏及其弟子的足迹。雄距赣江边的峡江玉笥山,是道士们的垂青之处。他们筑坛建观,或于洞中炼丹修道,门徒众多,逐渐成为附近道教宫观之首。安福的武功山也是道徒向往之处,据明《武功山志》载,早在三国赤乌元年,葛玄就入山练丹,吸引了各方信徒,“有蜀人姓武者,夫妇南来,求修炼之行”。据遂川《龙泉县志》载:葛洪在晋朝“云游至县,见县之东有石室幽遂逶迤,乃结庐凿井并练丹其上”,遂名“葛仙岩”。葛洪的练丹术在永新很有影响,在距城北3里处,筑有葛仙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