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在统一的分数线外还制定了许多特殊政策,开辟了许多特殊通道,这些不合理的特殊政策加剧了教育不公,虽然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有的已经变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并成为腐败的温床,有必要彻底革除。高考加分制度是保留还是取消??加分项目越来越多,条款五花八门。
2006年年初,教育部公布了调整后的高考加分政策,十多个条目涉及数十个类别。其中,既有对原有项目的继承,也有对“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三等功退役军人加分”等项目的扬弃。与此同时,又增加了“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等5个新的类别。
按照规定,各省级招生委员会制定出的地区高考加分项目,不能超出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因此,各省级招生部门也纷纷对本地区的加分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浙江省今年就增加了5个项目,取消了两个项目,而吉林省则在分值上进行了调整。但也有的省份,对教育部规定取消的加分项目并没有取消。
根据规定,除了教育部公布的高考加分政策外,各地区的招生委员会也有权制定本地区的政策性高考加分政策(加分仅在本地区认可)。因此,打开各地区的招生考试网,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加分政策呈现出“大项基本一致,小项五花八门”的景象。有的地区,父母是博士的,子女可以降20分投档。有的地区,城镇户籍的退役士兵高考可加10分,但农村的此类士兵则没有这样的照顾。还有的地区,本人获得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可以降分投档,但另一些地区,父母获得这一称号的,子女也可以降分投档。
这些加分项目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工会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据研究高考加分政策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罗立祝说,近几年来,许多行业或部门纷纷通过关系找教育部门要求出台加分政策,加分项目越来越多。
加分制度何去何从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撰文认为,高校招生过程中,在统一的分数线外还制定了许多特殊政策,开辟了许多特殊通道,这些不合理的特殊政策加剧了教育不公,虽然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有的已经变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并成为腐败的温床,有必要彻底革除。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系毛寿龙教授则不以为然。他认为,高考制度原本就很模式化了,高考加分制度是对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其缺陷的重要弥补,并且能够让优秀人才不致陷入“一考定终身”的苦恼,因此有必要坚持实行。
刘海峰教授也认为,高考加分制度在美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存在,应该说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照顾性加分,是社会救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坚持下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分项目应逐渐取消。
他介绍,我国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在1993年至1998年间,就逐一废除了运动绩优生、边疆与港澳生以及大陆来归生四项大学入学优待政策,对于退伍军人和派海外工作人员子女采用按年限优待制。相比之下,大陆的高考加分对象近年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这显然不符合发展需要。
罗立祝博士也认为,目前对高考加分政策最大的争议,并不在于该不该取消,而在于哪些项目该加分,哪些人应该成为加分的对象,加分的幅度又以多少为宜。
他说,我国的高考加分对象既有社会弱势群体,又有政治利益群体,还有德智体绩优生,但究竟哪些群体该真正享受高考加分,社会各界并无统一认识。从全国和各地出台的高考加分政策看,似乎都有合理之处,但这个理有符合社会正义的,有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也有只符合地方和单位局部利益的,却不一定符合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如果每个部门都把高考加分当作合理要求,那么高考加分岂不成了社会管理的“万能工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