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敏(1892年~1941年),字勉之,河北怀安人,国民党军人,原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八军军长。他为中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
1917年,武士敏自组河东军,1924年转投国民二军,1928年任杨虎城部第一师一旅旅长,因于第一阶段国共内战有战功,1935年晋升少将。中日战争爆发后,仍投入战局,主要镇守山西中条山,1939年因有战功,升任第98军军长官拜中将。在1941年抗战最为艰难的时候,驻守在中条山一带的国民党20万军队面对日军的威胁,纷纷撤退到黄河以南,武士敏则率领98军将士浴血奋战。在中条山战役中,他亲临马头山前线指挥,与敌人拼搏冲杀,阵地几易其手,伤亡极为惨重。武士敏将军宁死不屈,最终英勇为国捐躯。1942年6月25日,民国政府特以1479号褒扬令明令褒扬。
1892年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幼年读私塾,1908年考入宣化官立中学堂,以后到天津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攻读。柴沟堡镇地处长城脚下,在北京通往包头的铁路线上,交通发达,是这一带商品集散地。清朝末年这里又是屯兵之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寻求拯救中华民族的真理,进行着英勇不屈的斗争,当时的柴沟堡就是时代斗争脉搏非常敏感的一个地方。武将军从小受到这一时代特定环境熏陶和政治变革的影响,在学生时期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开始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青年时代的武士敏将军,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识、有胆略,献身民主革命的热血青年。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当时山西五台人郭宗道,因为起而护法反袁被逮捕。武将军仗义疏财,四出奔走营救,郭宗道获释后,武士敏便随同郭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讨袁活动。1918年,武士敏随续桐溪赴陕西参加靖国军,结识了于右任、胡景翼、杨虎城等人。这期间,他受靖国军的委托,到广东谒见孙中山先生,他的革命活动深受孙中山先生的嘉许。
1924年,国民军组织起义,他受任联络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部。起义成功后,胡景翼请他出任河南省会警察厅长,他婉言谢绝。武士敏将军不为名利所动,耗尽家资,又奔走于绥远、察哈尔一带,组织流散各部,在保定组成国民军第三军骑兵一分队。从此,他置身戎马生涯,转战直、鲁、豫,与北洋军阀多次搏战。1925年,国民军分攻冀、鲁,武将军出兵沧州,截断津浦路,有力地配合国民军攻取了天津,显现了他的献身精神和军事才能。翌年,国民军受挫,他和共产党人南汉宸等,赴苏联学习考察,进一步深造。
1927年,武士敏将军从莫斯科回国后,应杨虎城将军之邀,在西北军中先后任第一师第二旅旅长、第七十一师二一一旅旅长、第四十二师一二四旅旅长并兼任潼关警备司令,“西安事变”以后晋升为一六九师师长。从1927年到1936年,国内发生了几件大事:一、蒋介石背叛国民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对工农红军连续进行了五次“围剿”;二、日本帝国主义阴谋策动了“九·一八”事变,出兵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三、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成功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四、东北军西北军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出于对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卖国投降政策的不满,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这一时期,武士敏将军深受杨虎城将军进步思想的影响,同时,也经受了如火如荼的政治风暴的洗礼,在极为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他爱憎分明,赞成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反对蒋介石积极反共、对日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支持张、杨的革命义举。那时武士敏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西安事变”发生后,当即为国民党亲日派所扣押。他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芦沟桥事变以后,武士敏将军怀着报效国家的决心,率部出陕西、过黄河,开赴山西、河北,直奔徐水、满城、井陉、平山、石家庄、娘子关前线,与敌人展开激战,阻击日军南进西犯。嗣后,他协同八路军一二九师,先后在正太路沿线七亘村、黄崖底、广阳坡等地,打了一系列伏击战,重创日军,有力地牵制了敌人。同年11月,战事急转直下,太原、安阳相继陷落,国民党大批军队争先向西、向南撤退,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而武士敏将军则积极配合八路军,率部与敌人周旋于太行山、太岳山上。
1938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分别就任东路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后,统一节制在太行山坚持抗日战争的各部队,根据战事发展和军队中存在的问题,朱总、彭总及时召开了各部将领会议。与会各部队将领深感在第一期抗战中,由于指挥不统一,军事上遭致重大失利。会上,武士敏将军结合自己的体会认识到在全民族的抗战中,打破军队体系的门户之见,互相配合,顾全大局,协同作战等,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此后,在粉碎敌人“九路围攻”、“八次包剿”的战斗中,他屡建战功。尤其是1939年下半年,阎锡山发动了十二月事变,掉转枪口,屠杀共产党、八路军和决死队,而武士敏将军始终与八路军保持了友谊和合作,常常在官兵中宣讲“抗日高于一切,坚持抗战到底”的道理,模范地执行了真诚团结,抗战到底的正确方针。武士敏将军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军人,他平易近人,廉洁守法,穿着朴素,对自己要求很严。身为高级将领而不带家眷,这在国民党的军队中是非常少见的。他严于治军,很重视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尤其不允许部下官兵有打骂老百姓的行为。一次,有个班长去武乡涌泉采买粮食,因为运输缓慢而毒打村长,他知道后,立即把那个班长制裁了。为了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他分批派出自己部属几十人,到八路军部队里,学习战时政治工作、民运工作、敌军工作、游击战术等,还特别注意学习八路军政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38年4月,日军调集三万多兵力,分九路合击,妄图一举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在紧急关头,武士敏将军率部扼守要隘子洪口。当由太谷出发、沿白晋路进犯太行山根据地的日军一○九师团到达盘陀东西团城铺附近时,武部全体将士,英勇出击,奋力拚杀,敌人虽在武器上占优势,炮火异常猛烈,而武部始终坚守阵地,阻敌于东西团城铺以北地区,使日军不能再前进一步。经数昼夜激战,捣毁敌军车十余辆,击毙日军一名联队长,歼敌数百人,迫使日军弃尸溃逃,很久不敢再犯。
199年7月,敌人再次集结一○九师团独立第九旅团主力,向驻防太岳区的武士敏一六九师合击。武士敏将军机动灵活,于沁源天神山设伏,当日军进入伏击圈时,突然给敌人以迎头痛击,与敌血战数日,终将敌人击溃。战斗结束后,武士敏将军遂由一六九师师长晋升为第九十八军军长。以后,武部驻防于中条山沁水县端氏、东峪、西峪一带。
1941年5月,日军集临汾、长治、晋城六万多兵力,分十四路合击中条山。其时,驻防中条山的国民党部队有二十多万,由于无作战准备,战时庞大的后勤机关又不易疏散,部队无法展开战斗,受到惨重损失。中条山大战结果,国民党军队二万多人投降,四万五千人被俘,万余人牺牲,其余十多万军队则奉命撤至黄河以南。唯武士敏将军再率所部全体将士,转入敌后,历经艰难,和八路军一道与日军周旋于中条山。其时,日军对武部虽多次劝降,均为武所拒,同年9月下旬,敌又集数倍于武部的兵力,再度向武部驻地东、西峪合围。武将军亲临马头山前线指挥,与敌人拚搏冲杀,阵地几易其手,伤亡极为惨重。9月29日武士敏将军于突围时,不幸头部中弹,为国捐躯,时年四十九岁。
武士敏将军抗战四年间,纵横驰骋于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从冀中平原到上党盆地,历经血战十余次,斩获颇多,屡建功勋,成为威震中外的抗日名将。他的牺牲,使我们失一良友,国家折一栋梁。文天祥《过零丁洋》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武士敏将军是为拯救民族危亡,抗击日军侵略而壮烈殉国的,他的一片丹心,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侵略者的浩然正气,我们永远怀念他。他的英雄业绩将永载中华民族的英烈史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