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漫步在这一洋溢现代都市韵味的街道上时,追忆往昔,感慨万千。与解放前比,这几条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前,国庆路无路,称下鹅湖(又称下西湖边)。湖水通过水门路的钟楼亭下水关口,流出西枝江。钟楼亭中间有拱门,内边是一个约八九米长的涵洞,直通原打铁行小街(现改为水门路),涵洞中长年有几档小贩卖肉丸、猪脚粉、豆花、麻糊和汤圆等小食品。
中山西路由来
中山西路,原来是打石街和横廊坊两条街,民国时有很多中、小商户,行业不少。米粮业有岐贞栈、盈丰、时和、胜记和、黄义隆、裕泰、长安、胜记恒、何其记等十多间;药材业有百元堂、济生堂、同济堂、济和堂、徐和堂、青草店和专制丹膏丸散的廖德安及一户惠群西药房;书文印刷业有建国、惠来、群众、粤东和文声书局;杂货业有裕记、隆记宏、艳记、畅记等;百货业有恒兴和景记;生果业有明记、京记隆、合记、朱富记、林胜记等;菜馆业(俗称高楼馆)有萃珍楼、萃珍华两间;饮食业有翠月搂、小小茶居、李培记粉面店、侯泰小食店,景记云吞面店和有尔益王老吉凉荼店;打铁店有广兴隆、升记;木屐业有涛记、英记;其他还有惠光印衫店、西湖照相馆、利隆爆竹店、祥纶鞋店、腾记咸鱼店、丽华理发店、永祥打石店和梁亚安裁缝店等共约80户。这两条街行业虽多,但大户少。当时规模较大的算是岐贞栈米店,地处横廊坊中心,面积200多平方米,由何石海独资经营,资金多,雇工七八人,日���白米十多担。除销售米粮外,还卖食油、煤油和酿酒等。该店设备齐全,有4副舂米碓,谷磨、铁筛柜各2架,糠筛、风柜各1架,酿酒锅1套,以及水池、芽灰池、谷仓、晒棚等。
文声书局也较大,股东都是文教界人士,经营文具书籍和印刷业务,面积近200平方米,员工十七人。店设在横廊坊,店铺很长,横通都市巷,内设机械印刷加工场。李子良任经理。
抗战前,打石街中心有一所“大中小学”,由惠州教育界知名人士冯重熙和叶仲颐等创办。惠城第一次沧陷时,该小学被日寇破坏而停办。抗战胜利后广东省银行在此设立惠阳支行,1950年改为工商银行惠州市支行。
这两条街的商店,过去都是砖瓦结构的平房,抗战时被日寇多次轰炸和焚烧,多次重新修建,店屋高低悬殊。至解放前夕唯一保全下来的是名老中医裘觐颜的祖屋,由明末裘家一位进士始建。该屋大门前有个大院落,内分三大栋,各栋大厅都有相对的四间长房,三个天井两边有长廊。第三栋后面两旁建有一座二层高楼,分别用雕有花鸟的木板间成会客厅、大型书房、观音楼。西边还有个望湖楼,可瞭望西湖。最后有座大花园,后门通出由所巷。整座建筑青砖砌墙,白石灰描边。屋内屏风、粱柱、瓦栋、檐眉都精细雕塑鸟兽花儿,古色古香。大小厅房二十多间,总共达一千多平方米,可称全城最大的庭院。五十年代,裘屋被西湖百货大楼和惠阳地区百货公司分别征用改造,裘家人由惠州镇房管所调房分配到府城大菜园居住。
横廊坊(今中山西路东段),全部都是中小商店,没有居屋。唯都市巷口有座无底“观音楼”,30平方米左右。楼上安放一座金身观音菩萨像,左边石级上落。楼跨都市巷行人道,故称无底观音楼。该楼右邻有间房屋,住有四个和尚,专为人家办丧事做斋念佛。楼对面是基督教堂的浸信会。
五十年代大跃进期间,惠州镇政府发动各单位和群众参加义务劳动,日夜开工,每天24小时不停工,建设者轮流换班,苦战几个月后,把打石街、横廊坊两条8米多宽的沙石街,扩大为如今24米宽的中山西路。
改革开放后,上述几条街的商店多次改造,已是今非昔比。店容街貌葺饰一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