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

家乡区县: 武汉市蔡甸区

1912年,黄兴、宋教仁等在武汉筹建江汉大学。

1914年1月,江汉大学被强行解散。

1978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江汉大学复校。

1980年,武汉大学(汉口分校)、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汉口分院、武汉工学院(汉口分院)合并组建原江汉大学。

1982年,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武汉市财贸干部学校并入原江汉大学。

1999年,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职工医学院组建为新的江汉大学。

2000年,武汉卫生学校并入江汉大学。

2003年,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并入江汉大学。

2009年3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整体并入江汉大学

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护理与医学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尔夫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1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06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91人。有双聘院士1人,“楚天学者”12人,二级教授14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专项津贴及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5人。有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人才,16人入选武汉市“213人才工程”和“十百千人才工程”。

科研机构

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武汉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等54个科研机构,其中包括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教育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市教育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

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城市研究所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

“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

“分析测试中心”武汉市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武汉市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园林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09年-2014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及课题共计480余项,共发表论文3700余篇, 其中多篇被SCI、美国数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收录。出版专著、教材共计300余部。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12月,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206万余册(件)(含古籍图书1.8万余册),中、外文报刊2220种。引进了中外文数据库45个,电子图书52万余册,电子期刊5万余种。

学术期刊

《江汉学术》是国家批准的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由江汉大学主办。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内容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特色栏目有“现当代诗学研究”(教育部名栏)等。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江汉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来源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曾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是“湖北省优秀期刊”和“湖北省优秀地方高校学报”。[17]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是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报道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期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全文收录。期刊曾获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

彭蕾(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