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谊见证地。友谊县1984年恢复县制,它的前身友谊农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由前苏联政府援助全套农业机械设备,前苏联农业、机械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经中苏人民同努力而建成的拥有2万公顷土地的大型谷物现代化农场,友谊县因此而得名,坐落在友谊公园内的中苏友谊纪念碑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挹娄文化发祥地。境内的风林古城(共九片城区),是目前所知汉魏时期东北三江平原乃至东北亚及周边地区发现的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宫城与宫殿出现最早的一个,比渤海国的建立早500年,比金上京的建立早近900年,是满族人的祖先挹娄人繁衍生息的地方,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极具开发价值。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黑龙江省有两个英雄的群体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曾令世人瞩目。一是中国石油工人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开发出了大庆油田,创造了大庆精神;另一个就是以十万 友谊县
复转官兵为主体,以支边青年、知识青年为骨干的拓荒者在北大荒建起了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国营农场群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创造了北大荒精神。
1958年4月。友谊农场一下子来了3000多名转业官兵。他们住在墙是用灰条子钉的。中间夹着锯沫子,四处漏风的简易房子里,育苗床上铺几块木板就算是“炕”了。到了夜晚,大家冻得紧紧缩成一团。到了开荒的工地。大家住的是临时搭起的单帐篷。下雨时外面大屋里小。水大时连人的鞋子都会漂走。生活的艰苦,远远比不上劳动的艰辛。之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城市的知青,相继踏上友谊这片黑土地,在被他们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的友谊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甚至更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和发展进步作着重要的贡献。
友谊,这片从未真正地被垦植过的蛮荒之地,竟然神奇般的变成了闻名于世的全国第一大场,这是拓荒者用北大荒精神创造下的精神。友谊农场不论在建场规划、经营管理、农业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对全国国营农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达到了周恩来总理要求的“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的目的。
友谊之所以变成今天欣欣向荣的神奇之地。靠的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友谊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拓荒者的热血,友谊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开垦者用汗水浇灌出的,友谊的今天和未来还要靠这个英雄的团体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奋勇向前,开发建设新友谊。50年的历史变迁着和友谊人一脉相传的最能战斗、最能吃苦、最能攻坚的顽强品质使友谊脱胎换骨,这块土地不再是天苍苍、野茫茫,如今,映入眼帘的是那秀丽、幽静的小城镇和广褒无垠的田野。昔日的旧友谊变成了今日的新友谊。国家二级水泥混凝土公路和贯穿友谊全境的福前铁路。沿宽敞、整洁的公路去双鸭山市区用不上一小时的行程,距佳木斯飞机场也仅需一个来小时,去省城哈尔滨只需5小时。
“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友谊人用青春和生命。在祖国东北部的荒原上建设起我国最大的机械化农场和商品粮基地。同时也铸造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至今还在为友谊的经济建设提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成为一笔永恒的财富。
可以说是以友谊人为首的北大荒人铸造了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又培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友谊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