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鲎粿是一种在潮汕潮阳地区历史十分悠久的汉族传统小吃,不论制法或口味,都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色彩。鲎的米珠经过烹调炒熟,其香味无比,鲎肉经腌制,日晒,使之产生香味,成为鲎酱,这些鲎桨就是制作鲎粿的主要材料。
潮阳鲎粿是一种很有趣味性的小吃,说起鲎,主要是住在海边的人就会认识它。鲎是一种海里动物,又称鲎鱼,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其实与鱼类没有多大关系。
鲎----是一种十分神奇的东西,如果说它可以进食,更是令人不可思议。事实上,许多人对它的认识亦仅限于一些印象而已,真正接触以至进食过的毕竟不多。鲎鲎的种属鲎(hou)是栖生于海洋中的一种无脊椎动物[1] ,又称“活化石”的鲎在中国沿海和台湾的滩头一带、汕头港都有出产。农民下海,俗称之为“落滩”,是每当潮退的时候,他们就背着竹篮,手持竹枝,并且穿着布鞋,下海寻宝去也。
泥泞中,有鱼有虾固然可喜,假如看见了叠在一起的雌鲎与雄鲎,那就是意外收获,随即手到擒来,能够捉到鲎就值得高奏凯歌。回家里,更感特别,有趣的是当你捉到雌性的鲎时,不一会那雄鲎就会上来给你捉,但当你捉到雄鲎时,那雌鲎就不会送上门来的。在宰杀鲎时都要很细心的,先在腹部剖开,倾出米珠,然后刮壳取肉,连鲎也要割下来,才算是圆满了。在这之间,要尽量避免把它的肠部戳穿,因为整只鲎含有剧毒之下,正是肠部。鲎的米珠经过烹调炒熟,其香味无比,鲎肉经腌制,日晒,使之产生香味,成为鲎酱,这些鲎桨就是制作鲎粿的主要材料。
鲎粿这一产品,据传说大约在明、清时代就有了。说是在潮阳一户人家的家姑年迈无牙,不便咀嚼食物,而且肠胃消化不良,肚子经常生风(即胀气),正胃有民间用鲎肉腌制的鲎酱,既美味又能且消化,祛风,也就成为老年人佐餐之物。这家人的媳妇对家姑虽然尽心体贴,专制鲎酱供家姑佐餐,可是因家姑不会咀嚼粥饭,无法进餐,日见体质瘦弱。媳妇心里又疼又急,便想出办法,想到用粥来使无牙的老人进食。经过多次的经验,成功的把冷米粥经石磨磨烂,成为粥浆加入蕃薯粉和鲎酱制成鲎粿,以这种软柔细滑的粿品供给老人食用。家姑每次都趁热尝食了这柔软又不粘牙,又可咀嚼的食品,口里顿时觉得喷喷,肚里深感热呼呼,甚为舒服。食后肚内也比较轻松,而且不再会胀气。经过多次食用,家姑身体很快康复。有一天,家姑便问起媳妇:“你做的是什么粿?”媳妇不知叫什么名字,但想到因为在粿里渗入鲎酱,就急中生智的回答,这叫“鲎粿”。
鲎粿经过师傅不断改进和加工,也颇有知名度,已成为潮汕风味小吃。很多海内外潮人和侨胞都深知这一食品。 鲎粿经过多次改进,从原来的粿因是使用蕃薯粉和大米粥制作的,在色泽上呈得比较黑色,现改为使用白米粥,汀面,生粉以及粟粉来制作,从质地上比较有稠度,柔滑软润,色泽比较洁白雅光。在酱料方面也大有改进,从原来只使用辣椒油,现采用多种酱汁调和,更突出了地方风味。
取粳米煮成潮州白粥,再在白粥中加入生粉,调入精盐、味精,搅拌成浓稠的粉浆,将粉浆装入刷过油的粿印内,上面放上一小块叉烧肉,一小块湿香菇及一只虾,上蒸笼蒸熟后,取出成形的粿胚,待凉后放下锅中,倒入生油,浸过粿胚,然后放炉火上,用慢火浸炸至粿胚两面微赤,取出装盘即成。
“潮阳鲎粿”吃时在鲎粿上面淋上酱料。酱料的调制法是用辣椒酱加上酱油搅拌均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