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祖籍在今枞阳县义津镇姚王集,其十世祖姚之兰迁居桐城城里。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成,姚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自乾隆四十二(1777)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姚莹、刘开,上元梅曾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其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
姚鼐非独文美,其诗词、翰墨亦为世所重。他的诗歌模仿明“七子”学唐诗,兼取宋人,格意俱高,俨然为一大家,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姚鼐的书法造诣也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姚鼐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惜抱轩文集》16卷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