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在莲池三十亩水面的中区垫造了南北大小两岛。其北岛甚小,即是笠亭所在之处;而由宛虹桥与北岛连接的南岛面积却约有两亩之大,俯视池塘,两岛中分水面。这一改造,使水由西渠过丽然桥注入池后,原来自西向东的自然流向分为南北两大股。北流直接向东,穿过曲径桥到水东楼前东渠出水口处;南流,自丽然桥向南,过课荣书舫,由西面环绕流过南岛,经南岛南侧的水塘,
过东南渠穿含沧亭与北流会合后,共出东渠。东、西出入水口处皆有小水闸,用以控制、调节池中水量。这样,池水形成了蜿蜒萦洄的态势,又保持了终年澄彻空明的效果。
藻咏楼坐落于南岛之西南,“前矗峻岩,后临芳渚,池水三面环之,嘉木扶疏以映阶,灵石隈佹以延牖。”楼为马鞍形双重檐脊,底层红柱明廊,栏槛迥绕。楼堂上下,棱窗锦幔。壁间字画琳琅,几上香熏冉冉。当时这里是分曹射覆、诗赋酬唱之处。
由画廊复道可直接来到藻咏楼楼上,在此循栏四望,园中诸景依次浮现眼前。从当年著名学者章学诚登楼赏景,谓为“步移影转,处处叹绝!”的赞美,道出了此楼的修造,在于综览全园的妙旨。由此进而可以想见,楼名“藻咏”的佳妙之处。藻咏楼下层当年名为“澄镜堂”,堂上悬有“理笏”二字匾额,此是出自“海岳拜石”的典故。史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别号海岳外史)曾出守无为军州,到任伊始,见衙署内有一巨大的太湖石,形状奇丑,大喜道:“此足以当吾拜!”遂肃然整衣正冠,持笏下拜,并呼石为兄,后世因而留传下来这一典故。澄镜堂外亦有巨石,可知这里亦是赞石之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